【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创新科技培养人才 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
青海大学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马铃薯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农产品,但产量低、品种退化等因素一直制约着农民的增产增收。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长期以来以马铃薯脱毒和育种研究为己任,建立了国内领先的马铃薯四级种薯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在强有力的技术力量支撑下,目前,青海省种薯基地已达到20万亩,年生产种薯36万吨,可实现产值7.2亿元。如今,青海省脱毒种薯的覆盖率已达到88%,居于全国前列;在推广体系上,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脱毒种薯省、县、乡、村四级生产体系,不仅让农民脱了贫,也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 王舰:青海的脱毒马铃薯应该是我们从1984年到现在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现在我们全省近十年累计推广脱毒马铃薯一千万亩,增加产值16个亿,近三年全国十四个省区推广面积超过了两千四百万亩,增加收入是90多个亿。
据了解,目前,西北市场上约90%的碗豆品种、65%的马铃薯品种、100%杂交春油菜品种、90%的大粒蚕豆品种都是由青海大学选育而成,被当地农民誉为“脱贫洋芋”、“来钱大豆”和“致富油菜”。
由于我省高海拔、温差大等因素的影响,高原地方特色病成为了长期制约我省人民群众的健康。为建设健康青海,青海大学引进全国著名的董嘉鸿、陈小平院士工作站。以此带动学术团队,将学科建设推向了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包虫病作为高原特种病例,一直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成为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有效控制包虫病肆虐,青海大学组建团队、搭建平台,集中力量抓好临床包虫病学科建设,通过积极引进医学科学新技术,大力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科学研究,细化医疗服务管理,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增强,专科特色更加明显,学术氛围浓厚,已经打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防治团队,发挥着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 樊海宁:近五年以来完成了近4000名患者的包虫病的手术。我们完成了随访教学和培训,让牧区的患者远离包虫病,同时我们培养了很多学生在牧区能够在包虫病的领域里能够开展一些工作,帮助我们开展科研的一些服务工作。
如今,青海大学在生态环境保护、高原医学、藏医藏药、医疗服务、脱贫攻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在增长迅猛,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的占到全省份额的一半;青海省农牧业创新体系十大平台皆依托青海大学科技力量建设。青海大学为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