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
潮起东方,润泽昆仑。以1978年为起点,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启了走向复兴的壮阔征程,年轻的人民共和国迈向大踏步追赶时代的现代化道路。世界东方的这片热土,在奋进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年,这40年里,有哪些经历让你铭记在心?有哪些瞬间让你热泪盈眶?有哪些变化让你感慨万千?从今天起青海新闻联播推出《改革开放40年·亲历者说》海采系列节目,通过走访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展现他们眼中的改革开放。今天播出第一篇《变化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
曾几何时,位于西宁市的人民公园一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人们在这里漫步花丛中,泛舟人工湖上,这里也承载着许多家庭幸福的印记。40年,高原古城西宁也从一座西北小城成为青藏高原的重要中心城市。长期从事于城市建设规划的廖坤更是参与、见证了西宁的变迁。
原西宁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 廖坤:当时在80年期间,西宁市的城市人口大概有44万,市区的面积有46万公里,基本上是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服务也不能满足城市人民生活需求。文化设施是比较匮乏的,没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这些,包括科技馆。当时是因为那个年代。在居住方面,人们的居住条件还是非常差的。城市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比较少,大家可能知道只有一个人民公园是比较大的。
如今,漫步于西宁,公园绿地随处可见,总里程达400公里的绿道遍布城市街区,西堡生态森林公园、西宁园博园、湟水流域国家百万亩规模化林场等重大生态工程先后启动,一园多区的环城生态公园也正加快推进建设。
原西宁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 廖坤:西部大开发西宁市启动了非常多的项目,特别是国家批准了西宁市经济高新经济开发区,对西宁市的经济产业带动是非常大的作用,到现在形成了“一区四园”的格局。那么还有西宁市的城南新区以及海湖新区的建设,使城市拉大了骨架,对城区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如同春雷唤醒大地,改革开放书写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篇章。40年,西宁也从原来的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小城变为如今满目苍绿、四通八达的幸福之城,城市的外在颜值和内涵都不断提升。
西宁市民 田维民:我是1955年到青海,现在60多年了。西宁刚开始来的时候,最高的楼房就是西宁宾馆,还有一个就是湟中大厦,是两层楼房,其他再没有楼房。现在是高楼林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退休干部 王乃军:那时候我们在南川那一块做整体规划,那时候西宁市都还都是土路,像南川还有昆仑大道都是沙石路。你看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城市的总体面积最起码翻了一番。
赵乃栓夫妇:我们是山西的,已经来这1年多了,体验到这儿城市特别好,蓝天白云空气也好,卫生也搞得好,特别好。我们还喜欢这呢。海湖新区建得很不错。
本地市民 关淑丽:通过改革开放,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从我来说,退休几十年了,工资各方面都挺好的。通过中央各方面的政策,对老百姓生活啊,各方面都很好。我觉得我们这个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40年大潮激荡,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如今在西宁一项项民生建设让西宁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逐年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80%以上,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40年里,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时时刻刻切身感到变化。
西宁市民 多杰尖措:西宁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好,比如说我们的西宁的商业区的发展,然后一些快速路,这些发展越来越好了。
西宁市民 赵玉顺:原来都是那种摊位嘛,现在就是已经盖成这样的高楼大厦了,商铺也挺多的,这都已经形成商圈儿了,才几年时间就已经发展成这样了。
西宁市民 王栋:在医疗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每个老百姓都有了医疗卡,就医的时候也非常的方便,非常便利。
西宁市民 包雅茹:我觉得现在交通特别好。周末和孩子还家人出去都非常方便。
西宁市民 汪 云:来西宁四五年了,反正这四五年的变化也挺大的,包括它的建设,环境卫生,以及各方面的一些交通还有他的旅游。
西宁市民 魏捷:西宁是个旅游城市,现在人越来越多来这里旅行。
西宁市民 何 瑶:建设的越来越好了,西宁相对于以前更繁华了,城市更大了,建设的也更好了,希望我们的西宁以后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