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全民记忆·追忆1978】老中青三代人的教育四十年

来源: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作者:马佩玉编辑:陈艳发布时间:2019-01-03 查看数0

妈妈说,三尺讲台,一根粉笔,风雨无阻三十载,这便是姥爷一生的浓缩。

姥爷初任职时,正是“泥孩子土墩子”的时代。当时,人们并不是很重视教育,能来上学的孩子不多,凤毛麟角的“天之骄子”就更少了。那时,教育环境并不好,一排低矮的土坯房,几扇冬不隔风、夏不挡雨、四面透风的木制窗户,构成学习的神圣天堂。用水泥在墙上涂抹而成的黑板,坑坑洼洼、损迹斑驳,以至于黑板前的讲桌上,总有一层厚厚的粉笔灰,在这样的粉尘中,讲桌上用破毡做成的黑板擦、竹棍做的教鞭和半瓶插着一支沾笔的红墨水瓶,显得神圣无比。讲台下,一方没有烟筒的泥炉子笼着煤火,下课后围拢着烤火才能感受到它的温度。

姥爷说,当时教室里,用两个土块砌的泥墩子搭上一条木板,便是凳子和课桌,通常一条左右摇晃、凹凸不平的凳子上,就挤着大小不一的三四个孩子,花布角兜成的书包里也只装有语文、数学和思想品德三本书、两本32K小本子。特别是冬日,冷的瑟瑟发抖的孩子一边不停地往手心哈气,一边握着小半截铅笔头写字,嘴里跟着老师用土话念“人口手、上中下、大小多少……”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大地,希望的曙光冉冉升起。在这样的节点中,深知教育艰苦的妈妈,毅然踏上姥爷的道路,选择了教师职业。听说,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学校里只有一台供学生做操用的录音机,偶尔才能拥有一盘磁带。后来,在国家教育项目的帮扶下,教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洁白的墙壁、黝黑的黑板、结实的课桌,再配上崭新的铁炉,教室自此干净整洁。再后来,教育现代化工程启动,一栋栋美丽的校舍拔地而起,一间间设施完备的实验室投入使用,“三机一幕”投影仪、录音机、远程电视走进教室,学生们开始接触越来越宽广的世界。更多名师走进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优质的课程通过互联网传入偏远地区。“当时每位老师配备了一张崭新的办公桌,放上一台电脑,平时备课做课件,闲暇上网查资料,和学生们一起与时俱进,真好!”妈妈用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80年代的化隆县第一小学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大步向前。现如今,暖气通到厕所,免费营养餐健康又放心,控辍保学抓的紧,人人都有学习途径、人人享有出彩机会,学有所教真正落到了实处。班班通、语音宝,学校实现了互联网教学;校讯通的运用,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联系,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春蕾计划让学子圆梦,无数贫困家庭不再为学费而担忧。

90年代的化隆县第一小学

“国家教育政策好,百姓齐夸赞。学校建成标准化,塑胶操场篮球场,美化亮化更迷人,美丽的校园我的家,心情舒畅学习好。”这是学校文艺演出活动中我们表演的一段顺口溜,真真切切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少年,我真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更加期待在互联网的连接下,全世界组成一个大的“地球村”,让我们能在家就享受名师点睛,英语不再成为沟通的障碍。

现在的化隆县第一小学

四十载风云、四十载变化,我们一家老中青三代亲历着、见证着,感叹日新月异,感恩当下发展,展望未来不可估量。这40年,是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40年。

(化隆县巴燕初级中学八年级3班学生陈亦贞提供素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