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看青海·媒体记者青海行】长江源村:我们越过越好
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讯 12月4日,“四十年看青海,媒体记者青海行”采访团从玉树出发前往格尔木,途经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上草原、雪山、沙漠、戈壁,以及各种野生动物让记者们大开眼界,这让原本12个小时的车程变得轻松许多。12月5日清晨,记者团出发前往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
为保生态 放弃家园
格尔木是长江源村村民的“第二故乡”,原先他们生活在遥远的唐古拉山。2004年,全村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卖掉牲畜,从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长江源区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
“我们以前住在山上牧区,什么都不方便,主要是医疗条件和小孩上学不便,现在搬下来以后啥都方便了,住在新房子里面,还有天然气,医疗和孩子上学都方便,以前没法比,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感谢党和政府。”长江源村村民红星说。
“现在住在这里,有草原奖补政策,老人孩子有困难补助,衣食住行都方便,比起原来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长江源村村民深格老人说。
保护传统文化 开始创业
三吉木是长江源村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创始人。大学毕业后三木吉先是到玉树做志愿者教师两年,又做了三年村官,后毅然决然的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
三吉木说:“手工制品从前在生活中是有用的,搬下来之后,我们不能让传统文化流失了,所以跟村里几名家庭主妇开始创业。”
如今,合作社团队中共有13人,其中两名大学生村官和两名残疾妇女。2018年的收入达到将近34万元,三吉木的创业不仅仅保住了传统文化,还给村子带来了可观收入。
如今生活越过越幸福
如今,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先后投入了1亿多资金将水、电、路、气改造完成,长江源村也荣获了国家法治示范村称号。
“我们村子有48名党员,党员带头让村民们的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能够更快的融入城市生活。”唐古拉山镇党委书记赵守元说。
长江源民族学校政教处副主任索南吉说:“自从搬下来后,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运用到先进的教学设备,可以直观快速的接收到新知识接受,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据了解,在党和国家政府的帮助下,村子的人均收入提高了10倍之多。“从前我们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现在我们达到22800多。”赵守元说。
牧民向市民转变,牧区向市区转变,帐篷向楼房转变,长江源村基础设施好了,村民的素质高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赵守元说:“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核心产业发展,加大产业园和民族风情园的建设,让百姓的生活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