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大通养老新模式兜住稳稳幸福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来源:西宁晚报作者:樊娅楠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18-12-18 查看数0

“最近身体怎么样,按这里还疼吗?”在万鑫源欣华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刚吃完午饭,老人杨海龙便熟门熟路地来到中心的康复室,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一年多来,在养老中心的照料下,杨海龙觉得日子过得格外舒心。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随着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养老已成为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伴随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养老模式也从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式养老,走向以社会保障为基础的居家式养老。近年来,大通县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社会养老、智慧养老等新模式,加快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养儿防老旧思想逐渐成为过去式。

突出重点

狠抓养老服务机制建设

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大通县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老龄化挑战?如何抓住时机构建符合实际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

大通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全县总人口45.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63%。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以“六个老有”为抓手,以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制机制为突破口的工作方针。先后制定出《大通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2017年大通县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印发《大通县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支付标准》《购买养老服务机构工作绩效考核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绩效考评办法》《养老服务实施细则》等。同时,成立县、乡两级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工作机构。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政策经费到位、服务保障优质、发展模式多样、社会参与广泛、农村老人共享的普惠型为老服务新局面。

【养老新举措】为养老服务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办老年大学、成立老年协会、组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实施“乐龄工程”“银龄行动”等为老服务活动。

强化管理

狠抓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冬日和煦的暖阳照在逊让乡尕漏村委会院子里,老人们并排坐在老年之家门前聊着家长里短,脸上露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为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大通县按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积极实施新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原来10所乡镇的农村敬老院整合为城关、新庄、东峡、长宁4所中心敬老院,新建社会福利中心和3所农村中心敬老院。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养老服务机构8所,其中社会福利中心1所,农村中心敬老院7所,另有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5所,农村互助幸福院121个,农村老年之家94个。

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选聘优秀管理服务人员,修改完善敬老院安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等,全面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

【精彩亮点】

2017年,省民政厅将东峡、城关、新庄、长宁4所敬老院评定为三星级敬老院,桥头敬老院评定为二星级敬老院。2018年,该县11个试点农村老年之家申报了省级星级评定,并初步评定为三星级。

积极探索

狠抓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政府投入不足问题,大通县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综合改革,积极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同时,不断探索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工作。通过在机构设置、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扶持,协调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积极争取省市政策补贴等方面的扶持。为发挥社会、社区、社团、社工“四社联动”的综合效应,促进政府与社会养老组织合作交流,成立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对养老服务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指导、培育孵化、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等工作,提升了社会组织服务水平,强化社会组织承接项目能力。

强化服务

狠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大通县坚持开展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之家”建设。通过县财政支持一点、村级组织配套一点、“入家”老人自缴一点、社会公益捐赠一点、“老年之家”星级评定绩效奖励“五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运行资金,建立了多元化、长效稳定的资金筹集机制,并严格资金管理,达到建立财务专账,明确专人管理的要求,有效克服农村“老年之家”资金障碍。

“没事我就来转转,这里不仅有中午饭吃,还能和很多老人聊聊天,打打牌,比起独自在家的日子,真是幸福多了。”在大通县逊让乡兰家村的老年之家中,76岁的老人范进发一边和同伴下着象棋,一边对记者说。据了解,在大通县每个农村老年之家,都为留守、独居的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用餐室、棋牌室、休息室、文娱室、健身保健室、洗浴理发室、儿童之家和室外活动场等一应俱全,实现了“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家门口服务,丰富全县村级社会养老服务的活动内容。

完善工作

狠抓老年人社会保障服务

结合城乡低保制度,大通县将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3761名老人优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922名鳏寡孤独老年人纳入特困供养体系,为258户266名特困供养老人提供了集中供养服务,为656名分散供养特困老人与供养人签订《供养协议书》,完成289个村4.4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积极落实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发放制度,2018年1至3季度,为全县18.5万人次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资金2076.9万元,有效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不断提升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医养结合

狠抓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王爷爷,您今天的血压略高,运动要适量、睡眠要充足。”“丁奶奶的胸还闷吗?我现在带您去做个心电图。”……近年来,大通县统筹医疗、养老服务资源,加快医养结合政策和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衔接,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高效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促进健康的老年服务,为推进全县医养结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该县制定《大通县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实施方案》,在《方案》制定中,始终坚持以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将政府购买服务与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相结合,重点安排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类服务项目,优先保障特困老年人、重点优抚对象、经济困难的空巢、高龄老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实现医养结合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由卫生计生、民政共同协商制定《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服务协议书》,明确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权利与职责、服务内容与方式;制定《大通县建立医养结合示范点工作方案》,确定大通县民康骨科医院为该县医养结合示范点,对住院就医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着力保证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在该县东峡、桥头、长宁、城关、新庄等中心敬老院及矿山社区日照中心、万鑫源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医疗服务室,为就近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为今后医养服务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