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砥砺奋进四十年不断谱写改革新篇章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来源:西宁晚报作者:王瑞欣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18-12-18 查看数0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年是开创新时代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风云激荡,大通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实践行“两个绝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加快新时代幸福大通建设步伐。

投资6450.54万元,完成99个贫困村541.82公里道路拓宽、补短板、回头看等项目,全县行政村道路畅通率达100%;投资5442.13万元,完成10个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全县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完成率为100%;完成49个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建设工作任务完成率100%;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投资935.4万元,实施32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项目和9所卫生室维修工程,标准化卫生室建设任务完成率100%。

在这些100%的数字后面,是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大通县改革开放一步一个脚印收获的丰硕成果。作为全县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大通县发展和改革局始终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开拓创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用热血和奉献、用勤劳和智慧,在北川大地上谱写出了大通锦绣华丽新篇章。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895万元迅速跃升至2017年的936500万元,是1978年的158.9倍,年均增长13.8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成倍增加,由1978年的186.43元攀升至2017年的20857.46元,是1978年的111.88倍,年均增长12.86%。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大通县经济总量不断实现突破。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推进,绿色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地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2018年,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6.44亿元,同比增长5.3%,农牧业园区产业增加值完成547万元,同比增长3.3%,生态畜牧业产值完成16.57亿元,同比增长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4.9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0元,同比增长9%,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31元,同比增长9%。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惠农支农政策的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以及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3亿元,是1978年的78.97倍,年均增长30.44%。从主要产品产量看,2017年,全县粮食产量22.84万吨,比1978年增加13.55万吨,年均增速1.35%;油料产量3.51万吨,比1978年增加3.23万吨,年均增速6.71%;大牲畜年末存栏16.64万头,比1978年增加6.22万头,年均增速1.21%。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粮经饲”三元结构持续优化,农牧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逐步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大通模式”,2010年,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殊荣。

2018年全县深入开展各项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289个村成员身份界定和227个村清产核资工作。残疾人联合会改革,推进“基础量服”工作,为2552名残疾人落实了37项服务。“放管服”改革,梳理出“最多跑一次”政务便民服务事项清单20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参保率达99%,为65岁以上老人健康检查27414人,体检项目完成率达95%。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农作物结构,盘活“僵尸”园区2个。深入推进桥头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上报改革方案和管理权限清单,夯实了推进改革工作基础。城乡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划定22项行政处罚权。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改革,成立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和桥头、长宁、城关三个中队,目前查处非法营运车辆166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北川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及德育改革走在全市前列,供销社综合改革、四级医联体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工业始终是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历经40年改革发展,不仅实现了量的积聚,而且获得了质的提升,工业生产在调整、改革、稳定中持续高速发展。到2017年全县拥有工业企业447家,是1978年的6.77倍,1978年仅有66家,年均增长5.03%;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实现双增长,2017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010788.1万元,是1978年的1009.8倍,年均增长19.41%。2017年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446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9695.5万元。

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铝镁合金高新材料产业园,落实园区建设用地8宗574亩,开复工建设青海聚智龙铝合金线缆等重点工业项目8项。关停落后产能企业6家,盘活青海健翔新型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新建9.8万吨钢构件项目。全面落实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若干措施,不断激活非公有制实体经济活力,新增各类中小微企业413户、工业企业77户,培育规上企业6户。加快生态环保重点项目建设,落实总投资3.25亿元的生态环保项目23项,建设较少民族发展项目40项,完成投资4707万元,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环境改善提供保障。编制完成《大通县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落实专项资金1.28亿元。

消费档次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为全县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40年来,消费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消费能级迅速提升,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各种经济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5亿元,是1978年的61.78倍,年均增长25.14%。

2018年,全县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84亿元,同比增长10.1%,预计今年完成28.1亿元,同比增长10.1%。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1350.7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46998万元,是1978年的34.8倍,年均增长9.5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1978年的13568.05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423312万元,是1978年的269.9倍,年均增长15.44%。仅2018年,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2.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0.5%。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4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40%。预计市场主体累计达19012户,其中:企业累计达到2323户;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1519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1491个。

随着改革开放的红利不断释放,大通县的农村产业也得到了深度的融合发展。在科技兴农的推动下,完成优质饲草规模化种植面积11万亩;投资1.95亿元,实施了可可西里文化旅游产业、傲雪中藏药材种植加工等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投资4000万元继续实施窎沟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投资4000万元继续实施景阳汇丰景园农业观光园(二期)建设项目;投资6740万元启动实施贫困村光伏扶贫发展项目;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培育家庭农牧场40家。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基础设施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的40年是全县基础设施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大变化的40年。全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国家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指引下,各项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相继建成投产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点项目,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2.3亿元,是1978年的2948倍,年均增长22.73%。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2017年底,县内公路总里程达2385.84公里,行政村通村公路达到100%,全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 100%的村实现通电、通电话,且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40年来大通县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种类不断丰富,推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15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401.77万元,是1978年的225.46倍,年均增长14.51%。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6.8%提高到2017年的44.88%。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0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有效商品供给明显增加,特别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粮食直补、免征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等惠农政策,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03.5元,是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17元的153.39倍,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达到15579.52元。“衣食住行用”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一性发展为现在的多元化,数字电视、冰箱、洗衣机、移动电话等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群众手头宽裕了,储蓄增加了,201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0.93亿元,是1978年的2780.73倍,年均增长90.9%。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为加快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破除全县发展资金紧缺瓶颈,把争取项目资金作为加快全县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突破口,对照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找准项目,对号争取资金,截至目前,共落实发改系统专项资金项目37项,争取落实各类专项资金5.36亿元,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特别是为做好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资金争取工作,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前往国家发改委汇报衔接,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计划安排中央专项资金1.18亿元,目前已纳入国家投资计划,将于近期下达。预计全年争取专项资金达到6.54亿元。

亮点工作

▲加快园区水电路气、保障性住房、铝型材专用标准化厂房等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成立青海铝镁合金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青海盐湖工业镁研究院即将入驻,与兰州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的产业合作日趋深化,对入驻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目前,青海聚智龙年产1500万米电线电缆、青海欧莱德年产5万吨民用挤压材等延链强链项目已陆续投产;青海海通电力、青镁镁业变形镁合金等投资3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即将陆续开工,招商引资及项目入驻势头强劲。

▲落实市委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部署,牢牢把握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机遇,结合窎沟片区自然禀赋,对窎沟片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完成投资1.25亿元,实施了村庄道路、水系景观、村庄绿化、林谷木屋等建设内容,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健全、乡村休闲旅游要素突出、旅游服务功能完备的乡村扶贫旅游产业园。该项目在规划、建设模式和取得的实效方面得到了中央脱贫攻坚第一巡视组、省委、市委的充分肯定。

▲投资1.37亿元,实施可可西里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扶贫项目,该项目规划建设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国家AAA级工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景区,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产业化服务,采用“传统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酒文化研学旅游”于一体发展经营模式,依托我省特色的青稞、红枸杞、黑枸杞、树莓等为原料,开发系列特色农产品,发展工业文旅产业,带动当地贫困村脱贫。

忆往昔峥嵘岁月,向新时代迈进。40年前,大通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砥砺前行,大通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新时代,我们一定牢记使命,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忠实践行“两个绝对”,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争当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排头兵,新时代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