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改革——卫生健康事业璀璨夺目
从1978年到2018年,西宁市医疗卫生机构由473所增加到1782所,增长了3.76倍;床位数由977张增加到8019张,增长了8.2倍;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医疗卫生支出由178.7万元增加到19.4亿元,增长了1086倍;居民个人卫生费用支出下降到25%;人均期望寿命由60.79岁增加到74.60岁,增长了13.81岁;传染病总发病率达532.96/10万,下降了31%……
从治疗简单跌打损伤、感冒拉肚子到攻克疑难杂症、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以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人工老三样到DR、B超、全自动生化仪等高精密标准化设备,从“赤脚医生”到知名专家,群众从“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优质服务……
改革开放40年来,西宁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西宁”建设全面推进,卫生综合实力实现了由量到质的突飞猛进,卫生健康事业呈现出稳中趋优的发展态势,群众健康权益得到了全方位全周期的护佑,初步实现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40年见证,救死扶伤初心更加坚定不移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市卫生健康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实践行“两个绝对”,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健康中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和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性机遇,立足市情实际,秉承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针对全人群、着眼全方位、围绕全周期,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上谋创新、出实招、见实效。
40年见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长
2018年,全市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782所,其中:医院54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701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6所,其他卫生机构1所;比1978年增长了3.77倍。全市卫生人员总数达1540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0878人,比1978年增加了3.87倍。床位数8019张,比1978年增长了8.2倍。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医疗卫生支出规模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178.7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9.4亿元,增长了1086倍。通过40年的不懈努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
40年见证,全面深化综合医改成绩卓然
自医改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医改资金124亿元,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基本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医疗保障、疾病应急救助等十二项制度全覆盖。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最大医疗保障网,医保筹资标准从2009年的104元逐步提高到776元,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2009年的45%提高到76%,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民政救助、贫困人群健康保险“五道保障线”,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在全国率先推行“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新模式;率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全科家庭责任医生、家庭医生签约和百姓药箱家庭健康“三家”服务模式;率先在基层和县级医疗机构开展50种+和100种+疾病病种,探索开展按病种分级诊疗等改革创新措施。特别是在全国率先组建的市、县、乡、村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疗集团,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基层,取得了“优化医疗资源、提升服务能力、重铸就医秩序、改善服务体验”的改革成效,基层诊疗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县域内就诊率达92.3%。居民个人卫生费用支出占比由2009年的35%下降到2018年的25%,大健康服务新体系初步建立,大幅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了健康公平,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大健康服务体系。
40年见证,健康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总体部署,以城乡贫困和困难群体为主体,扎实推进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精准精细完成14种大病集中救治473人,救治率达到100%。累计救治慢性贫困患者1.25万人次,救治率达97.8%。强化部门合力,在全省率先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大病患者住院医疗托底保障,政府投入300万元,对罹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19种大病实行托底保障,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3%以上。在全市各级公立医院全部开设助困病房(床),落实救助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提供“双签约”服务,签约率达100%,履约率达92%。全面实施贫困村卫生室新建和维修改造项目。以精准扶贫对象健康需求为导向,启动实施“幸福西宁健康药箱”和13种慢性病贫困患者免费用药补助政策,累计投入1030万元,免费发放各类常用药品108.95万盒,受益群众34.3万人次,赢得了群众的普遍称赞。
40年见证,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不断加强
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各类传染病综合防控措施,重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圆满完成抗击“非典”、玉树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和灾后防疫任务。市县乡村四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疫情预警预报网络初步建立,疫情预警预测和风险隐患排查机制不断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应急队伍进一步充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率和有效处置率连续多年达到100%。
进一步夯实了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应急救治基础建设。实行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免费药物治疗,人间鼠疫疫情连续7年“零”发生,传染病总发病率532.96/10万,比1978年下降了31%。儿童普遍实行免疫规划,由改革开放伊始的5苗防6病逐步扩大到10苗防11病,全市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和以乡为单位十苗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疫苗针对疾病发病率下降到1.4‰。
40年见证,基层卫生事业提质升级
坚持科学规划设置,覆盖城乡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由1978年的279所增加到2018年的1701所,增长了6.1倍;基层医务人员由159名扩大到1832名,增长了10.5倍;乡村医生由448人增长到1848人,增长了3.1倍。全市共有县级医院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03所,村卫生室928所,实现了县级综合医院、民族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站)、村卫生室全覆盖,农村4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全面建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建设得到极大改善,由以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人工老三样更新到DR、B超、全自动生化仪等高精密标准化设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创建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24个,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省级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三家医生”“3+1+N”全科医生家庭签约服务新模式为群众带来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714个,签约常住居民数126万人,签约率为53.51%,签约重点人群49.35万人,签约率87.72%,履约率达90.63%。
40年见证,
医疗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市属公立医院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内、外、妇、儿四大科室起步,通过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拓宽人才引智渠道、加快重点专科建设、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措施,推动市属公立医院不断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快速发展,通过努力,市级3所综合医院全部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医院,专业科室门类齐全。各县级综合医院、民族医院、专科医院全部达到国家二级医院标准。设备从当初的B超、心电、X光机“三大件”更新为今天的核磁共振、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高精尖医疗设备。重点学科建设和医疗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打造了市一医院消化内科、内分泌科2个国家级医学重点专科,市二医院消化内科、市三医院创伤骨科等4个省级医学重点,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市中医院针灸按摩科等市级医学重点(特色)专科28个。
年门急诊人次由最初的不足60万人次,增加到目前的770万人次,增长了12.8倍。全市14家医院全部开通了远程会诊、手机APP、网上预约挂号、检查数据在线共享等随身化、信息化和全程化便民服务,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内外三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40年见证,
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坚持“人才兴医”战略,不断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实施“十百千万”计划,积极选派千余人次业务骨干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市级医院9人入选“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项目,获政府支持资金235万元。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引智工程,共引进博士、特聘专家近300余人来我市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帮扶指导。积极争取南京对口帮扶结对帮扶,市人民政府、市第一医疗集团分别与南京医科大学签订了“校府”“校院”战略协议。
目前全市培养医疗行业优秀人才32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享受省级政府津贴1人,省级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8人。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328人,完成国家和青海省订单定向免费培养本科医学生137名、农村免费订单定向乡村医生166名、农牧区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人才6名。
40年见证,
中藏医药事业传承创新
通过大力发展中藏医事业,提高中藏医药服务能力,全市中藏医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西宁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紧紧把握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800万元,对全市58所乡镇卫生院和2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新建和改造“中藏医馆”,并配齐了中藏医药特色诊疗设备,目前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5%以上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均能提供中藏医药服务。
通过组织实施中医药“三名三进工程”,创建全省示范中医院1所、名科2个、名医8名,市级名院3个、名科3个,名医6人,培养6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人,6名省级名中藏医传承骨干。湟源县中医院被确定为国家级肺病专科建设单位,大通县中医院脾胃病科被确定为国家农村地区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湟中县、湟源县为全省中医示范县,城北区为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40年见证,
人口计生事业转型发展
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走过了“初步发展、大力推行、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艰辛的历程,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构成得到合理改善,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为全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
目前,全市总人口235万人,比1980年增长97.61万人,人口出生率12.03‰,人口死亡率5.83‰,人口自然增长率6.20‰,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1980年下降4.76‰和5.62‰。出生人口缺陷率下降到1.10‰,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为103.89。全市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8.75%,“少生快富、奖励扶助、特别扶助”三项政策实施率达到100%,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城乡全覆盖,超额完成“康福家”千村万户工程任务,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一盘棋”服务管理机制,计生协会组织网络日益健全,计划生育与医疗卫生工作全面融合,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40年见证,
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发展
1980年4月西宁市人民政府重新组建市爱委会以来,经过不懈努力,爱国卫生运动覆盖面持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人民健康指数不断提升。西宁市2009年9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3年和2016年两次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成为对外宣传的一面“金”字招牌。积极推动爱国卫生创建工作向三县和农村延伸,湟源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省级卫生乡镇20个,省级卫生村103个。省级卫生单位34个,修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15492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31%。全面启动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开展了以健康社区、健康医院、健康校园和健康家庭为内容的“十大类健康场所”健康细胞创建活动,全市共创建健康社区等健细胞766家,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151个。全面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
2015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并颁布实施《西宁市控制吸烟条例》,三年来,开展各类控烟宣传、教育活动120余场次,发放和张贴控烟宣传资料130万份。开展控烟联合执法体,累计检查各类场所5.78万家,劝导1.28万人次,行政处罚2757家,罚款318700元。积极开展“无烟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医院”创建活动, 291家单位被命名为“无烟单位”。
40年见证,卫生综合监管制度创新完善
2001年全市三县、四区成立卫生监督机构以来,卫生行政执法体系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服务等卫生监督率和覆盖率持续提高和扩大。近年来,加大对非法行医、医疗美容、公共场所及“三小”行业进行集中整治,在餐饮具检查中首次使用了ATP快速检测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专项稽查;推行卫生计生监督执法“3361”模式,为全市“建卫”、“创城”考核顺利通过保驾护航。对全市水厂、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实现了卫生监督全覆盖,保障了市民饮水安全。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双随机”工作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平台建设,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制度。持续深入开展“健康西宁蓝盾护航”系列行动,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服务市场监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保障了群众的公共卫生安全。
40年见证,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全市卫生资源总量的大幅增长,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的持续提高,各类重点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4.60岁,较1978年的60.79岁增长了13.81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通过妇女、儿童“两纲”的深入实施,积极打造“妇幼健康服务示范工程”,强化全市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整合,妇幼健康服务总体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3.02/10万,婴儿死亡率为8.2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83‰。孕产妇死亡率较1978年下降了97.2%,婴儿死亡率下降了93.03%。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