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网络媒体走转改】第一书记在基层:种延宁的扶贫大梦想

来源: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作者:刘羿楠编辑:马佩玉发布时间:2019-01-10 查看数0

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讯 (刘羿楠)新春佳节,万家团聚,可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的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却依旧坚守在岗位,为村民们送去自己的祝福。他,便是西宁市公安局便衣支队政委种延宁。

2015年,种延宁成为上山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帮助村民们?这成为他初入村后首先面对的问题。种延宁迅速转变角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全面系统掌握村情村貌。种延宁说:“‘第一书记’是困难面前的‘第一书记’,是村支书身后的‘第二书记’,是取得成绩之后的‘第三书记’。”

半年的努力、合作,上山庄村两委能力素质显著提高,村班子团结坚强,领导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提升。全村形成定期组织党员及群众代表开展如何发展村级经济、推动精准扶贫大讨论的氛围,调动村民积极性,以"种养殖业+旅游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制订出符合上山庄村的扶贫方案,为上山庄村寻求了一条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

“两年来,我们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共计1000余万元,2017年我们村25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种延宁说。因为将上山庄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村民当作自己的亲人,种延宁对这里多了许多牵挂!在得知贫困户张思恩夫妇双双患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子女又不在身边,生活很是拮据时,种延宁找县林业局领导反映情况,并与乡政府沟通,张思恩被聘任为护林员,仅这一项,每年可为他们家增加固定收入12000元。

罗如录,身有残疾,可如今他却是村里的致富小能人。罗如录身体残疾数十年,家中只有母亲和他,缺乏经济来源,常常被温饱问题困扰。2015年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罗如录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村委会,想要一份打工的活儿,种延宁鼓励他直面困难,自主创业。经过多次思想引导,罗如录利用产业发展资金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搞起了运输,逐渐摆脱了贫困,如今他对生活充满信心。

贫困党员赵银章父母年纪大,且均患有重病,而女儿卫校毕业后待业中,家中生计全靠赵银章一人维系。种延宁积极与各医院联系,通过多次的协调,最终为赵银章的女儿找到了工作。在2017年7月10日,因为孩子就业的事情,种延宁前往贫困户赵银章家,途中一脚踩空摔倒,小腿受到猛烈磕碰骨折。闻讯后赵银章赶到医院来看望他。“书记,为了孩子你都摔成这样了……”当听到赵银章这样说时,种延宁说:“唉呀,就是骨折了,你也别太担心了。哦,对了,孩子毕业证找到了吗?”

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种延宁由于一直记挂着上山庄村的贫困户们,在休养了20多天就又回到了扶贫岗位上忙碌了起来,村民们看到,拄着拐杖的种延宁行走在田间地头,虽然动作笨拙,但脸上挂着微笑。"种书记,一会儿来我家吃晌午啊,我家做搅团了!""种书记,我儿子几年没回家了,能帮着查一下吗?"……种延宁慢慢融入村民中,成为村民喜爱的上山庄人。

如今的上山庄村,发展了种植、养殖、乡村游等产业,建设了村级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观景台和千米木栈道等,村民渐渐都过上了好生活。种延宁看着高兴,他说:“只要你心里装着百姓,他们心里也就装着你。下一步,我的任务就是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