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改革开放40年】小康路上 哈西娃村的故事

——记青海高原产业第一村哈西娃
来源: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作者:马佩玉编辑:陈艳发布时间:2019-01-10 查看数0

“哈西娃呀哈西娃,土路土房土窝窝,拦不住姑娘往外嫁。草皮挡不住牛羊啃,有女不嫁哈西娃……”曾经,这是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村民口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作为一个纯牧业村,生活在那里的牧民世世代代以原始放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而牧的生活。

2008年,村子里出了一个人,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带领全村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担子。十年的奋斗,在他的带领下,逐水草而居的哈西娃人成功的打造出青海“高原第一产业村”,这个“领头羊”便是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温国忠。

是什么让温国忠产生了要打造“青海高原第一产业村”的想法?温国忠回忆:“10年,我到江苏华西村参观,认识了吴仁宝老人。华西村广场上有一个很高的大柱子,写着四个字“中国华西”,我站在那里伫立了很久,后来我问老人为什么那四个字写的那么高,他告诉我‘华西,我是最厉害的’,这句话顿时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在中国,华西村那么厉害,那我就不能在高原建设一座高原第一村吗?”那一刻,温国忠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认真参观学习后,对如何发展哈西娃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生态先行保增收 立足资源兴产业

2009年10月,哈西娃村被确定为第一批“生态畜牧业启动村”。当时,部分党员认为发展集体经济是吃“大锅饭”,不可行、不可取。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温国忠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年轻的党员干部,在哈西娃村乌龙沟召开村支部发展集体经济动员会议。

“意见不统一我们就不下山,啥时候统一了思想,我们再下山。”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全体党员将思想统一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上来,由党员分户包干深入群众家中,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统了全村思想,成立了哈西娃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迈出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2009年合作社成立后,草场的入股方式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通过村民大会商议,每家每户不论草场多少,全部按照一个标准的折股作价方式分红,打消了牧民心头的顾虑,全村41户牧民有了“草原添绿,牧民增收”的共识。以草定畜、核减牲畜,精简牧群、划区轮放,全村牲畜从原有的2万余头(只)核减至1万余头(只),经过几年的休养,草原生态逐步恢复,草场承载力逐年提高,牛羊出栏率显著提升,牧民收入稳步增加。

在哈西娃村委办公室,可以看到一个印有“一等奖50万元”的奖励牌,温国忠对此非常自豪。“那是因为我们合作社搞得好,州上2017年给我们的50万元奖励。”

据介绍,2008年底,哈西娃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负债2万余元。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合作社加大转型力度,实行一系列措施,走上适度规模经营之路。流转野生黑枸杞草原,收取流转管理费;流转枸杞产业园土地,收取土地承包费;外包新建枸杞烘干线和库房,收取租金;对红枸杞、黑枸杞、野生块菌、枸杞蜂蜜加工包装后,线上线下销售。同时,加强产品品牌培育,注册了“诺木洪”黑果枸杞、宗加蘑菇等商标。2017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0万元,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8万元。

产业发展了,改善民生就成了重中之重。经过合作社社员大会决议,合作社将经济收入用来改善村庄道路、水利设施和村公益事业的支出上,连续9年牧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金全由合作社积累公积金支付。从2010年起,村里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助,2016年10月至今增加到每月500元。

劲儿往一处使 哈西娃越来越好

村委门前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宽广平整的文化广场可容纳上百人举行节日盛会,以村歌为背景音乐的音乐喷泉,随着旋律的节拍变换着优美的舞姿。行走在崭新的哈西娃村新址,最先看到是就是一排排整齐有序的上下两层小别墅,红色的屋顶正是象征着村民越过越红火的日子,金黄色的外在墙体彰显着未来村里和谐而富足的景象,楼体线条分明又不显突兀,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样子。据了解,这些别墅全部是钢架结构,地暖、水、电一应俱全。

走进别墅,室内的装修更是时代感十足。55寸液晶屏的电视机,当下流行款的沙发配着茶几和电视柜,把客厅装点的满满当当。走上转角的楼梯,一套品茶的实木桌椅映入眼帘,而主卧、客卧里的光线很好,考虑到孩童的安危,落地窗的阳台内还安装有一排防护栏。在屋子里,你可以感觉到每一个细节部分都处理的细致入微。据介绍,房间多采用最先进的保温防火材料,九十年以后材料还可以回收;管廊式的下水道,可以骑着自行车维修……真的很难相信,这是一个茫茫草原深处的小牧业村,这是村集体经济一步一脚印走出的景象。

温国忠介绍,村子里的别墅面积一样,均是168平方米,装修风格也一样。“修建的这48套小别墅,是村集体投资近3000万元为全村村民修建的,也是村民这几年的累计分红。从建设到装修,牧民们什么都不用管,直接拎包入住,也不需要掏一分钱。”温国忠说。

“村里的布局,以及别墅里的装修风格,是请了设计师来规划的吗?”听到记者的提问后,温国忠忙摇头:“没有没有,都是我们自己一步一步想的,头一天想到了什么,第二天就过来按头一天的想法做,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完成了初步的建设和后续的装修。”

哈西娃发展越走越好,温国忠明显感觉到村委成员的文化水平有限,聘请一位高文化水平的外援来助力村子发展的想法,很快得到村委班子其他成员的支持。今年三月份,闫英就这样来到哈西娃村担任办公室主任。

“来到这里对我触动很大,村里班子成员都很团结。”闫英说:“温书记是典型的实干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每天六点就已经在村子里了,晚上十点多了还在办公室谈工作明天怎么安排、都落实的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有这样的一个书记,就不愁村子发展不起来。”

温国忠说:“村民的工作怎么做?首先要把党员的工作做好了,把心都凝聚在一起,那哈西娃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庭。”

当好“领头羊” 倾力奉献终不悔

“这些小别墅都是修建在了温书记家的草场上的,但没有一套是留给他自己的。”记者从村民口中得知,温国忠住着的依旧是原先几间普通房子,他说:“虽说是把自家的草场贡献出来了,但这终归是国家的疆土,不是我们自家的,拿出来给村民盖房子我是十二万分的心甘情愿,看着在这样一片荒漠上满满当当的建筑,我心里很是欣慰。”平淡又不失坚定的语句,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小时候住的房子都是蒙古包,在山里或者草原上,烧牛粪,捡柴火,后来盖了小平房。”村支部委员更登说:“现在,我们从牧业转型到二三产业的发展,盖的小区房子每一户都会分到手,这对全村人来说都是幸福的生活。”

再过几天,哈西娃的村民们将要迎来喜迁新居的日子,哈西娃村妇女主任李红洪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她告诉记者:“以前放牧的时候,草原上平均1公里才有1户人家,牧民就医、上学都不方便。现在这里有医务室、幼儿园,我们世世代代散居草原的牧民过上了定居生活,而且有车有房,干什么都方便了,这样的好日子全靠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还有温书记的带头作用。”

哈西娃村村民永红说:“即将要搬进小洋楼了,我激动的很。以前我们每一户牧民都住的很远,近的四公里,远的也有10公里,相互传个话很不方便,电话信号也不行,现在我们要住进这个地方,水电不愁,买个东西、看个病都方便,大家也能相互照应。”

温国忠说:“开上小轿车,住上小洋楼,现在都实现了,但我觉得远远不够。要想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还得再发展。我们注册了青海哈西娃生态有限责任公司,村里的牧民就是公司里的员工,给他们提供一个就业保障,还会有退休金。”

满眼期许,心里承载着未来,哈西娃人坚信,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