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追忆1978】记忆中的“过年”
1978到2018,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是四十年。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慨于国家四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恰同学翩翩少年,见证着青海四十年间日新月异的变迁。
——题记
有人说,人的大脑记忆相当于4G的电脑容量,记忆塞进去一些,就清空另一些。但有些专属于过年的美好,却不会因为“内存”的不足而被遗忘掉。一年又一年,记忆恍若昨天,一幕幕闪现眼前······
如今的孩子怎绝不会如我们儿时那般满怀希望的等待过年,因为生活几乎每天在过年。美食、新衣服、旅游······他们在软硬件非常齐全的学校学习,无忧无虑的在祖国强大的怀抱中健康成长。然而,六零七零后的一代人,对过年充满了极其简单的热情和期盼,那是父母殷切期盼的团聚,是亲朋好友重逢的分外惊喜,是对生活的庄严承诺,更是年夜饭、穿新衣、走亲戚、压岁钱、放鞭炮的狂欢。
辞旧迎新,承上启下,记忆中的过年因为有仪式感,所以让人倍感期待。犹记得儿时的自己,在春节前一个月就眼巴巴的等待新年的到来,等待跟随父母去置办年货,而所谓的置办年货,无非就是几斤猪肉、几斤红枣和一两斤焦糖,还有从自家羊饲料里筛选的大豆(三角城种羊场喂羊的饲料),当然大豆是母亲已经炒好了的。在生活贫瘠的那些年,这些东西好吃而珍贵,是过年最好的食材。若能在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上一顿饺子当团圆饭,绝对是最高兴的事情,而装有红枣、大豆和几块糖的小红包,则成为小朋友炫耀和社交的工具。
临近新年,母亲开始忙碌的洗洗涮涮、缝缝补补,条件好些的家庭也会给孩子们添置一件过年的新衣服。这些新衣服或是一件新衬衣,或是一条改装的裤子,又或是一双新鞋子,甚至还有去年春节曾穿过的新衣。很多人家的新衣会在春节穿一次,穿到年初三就脱下来存放起来,等待来年春节再穿,若长个新衣服短了一大截,这件衣服便成了年幼些孩子的新衣。如现在孩童一般从里到外穿一身全新的衣服,是很多年以后才实现的梦想。
记忆中,我家的条件一般,没有更多的钱和布票买布添衣,过年能穿上一件新衣是我们对新年的又一期待。有一年,具体是什么时候已经记得不是的很清楚了,只是,能很清晰的从记忆中挖出,那年大年初一穿在身上的那件白色衬衣,那是母亲拆了家中一顶小白帐篷后,用剪下的白布做成的。
1985年的春节,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次。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那年的春节我们置办了很丰盛的年货,不仅买了猪肉和鸡,还破天荒宰了只羊。餐桌上,自家炒香的花生和瓜子、油炸的馓子和翻跟头(一种少数民族炸的馍馍),摆放在超大的碟子里,在空气中弥漫出难忘的香味。等不及日落,我已经把新衣穿上身,那是一件碧绿的涤纶衣服·····从此,过年置办购买的年货越来越丰富,兄弟姊妹们的新衣服也开始从里到外全新。
1989年我们家通电,家里随即购买了一台电视机,那年的新春伴着窗外飘飘扬扬的落雪,我第一次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此后,改革春风吹入寻常百姓家,幸福生活节节高,春晚成为大家除夕团圆饭中的一道大餐。
翻过千禧年,物质匮乏的新年成为茶余饭后的回忆。如今,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不论何时走在街上都像是过年一样热闹和繁华,老百姓开始选择酒店年夜饭、春节外出旅游等方式,增加过年的“仪式感”,享受新年带来的快乐,食有机果蔬,享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