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基层】西沟乡山庄村:一个被精准扶贫改变的村子
山庄村新貌
由民和县城出发,驱车近一个小时,一路南行,前往西沟乡。在一个个掩映在大山深处的村庄里,除了如今便利的交通线路、整体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更打动人心的,是这里一个个精彩的脱贫故事,是脱贫群众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是扶贫干部无私奉献的一片赤诚。
环境卫生大整治
“扫”出新气象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1月24日,正值腊八这一天,民和县西沟乡的山庄村里,第一书记、2017年退出的8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保洁员以及村“两委”成员组成的四个环境整治小组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
缘何要开展这样的整治活动,山庄村第一书记朱德寿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山庄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民环保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但居住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对此,山庄村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为契机,从家庭卫生大扫除到家居生态环境保护,从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到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制落实,都进行了深入宣传部署,让农户了解抓好家庭、乡村环境卫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组织脱贫户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
环境卫生大整治
当天的环境卫生整治现场,既有年过七旬的老人,也有七八岁的孩子,哪怕是轻轻捡去一个被丢弃的垃圾袋,大家都在为村里的整洁卫生出着力、尽着责。67岁的保洁员白有义已经在保洁员的岗位上干了三个年头,他说,现在通过新农村建设,村里以前的土坯房子、石头墙变成了封闭式房子和红砖院墙,村民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尽管保洁员的工作量很大,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如今政策这么好,再讲条件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了。
76岁的白有仓老汉身体不适已有多日,但听到村里号召环境卫生整治,他不顾自己带病的身体,拿着扫帚来到现场清扫,老人说,村里的环境大家都有义务维护。
从捡拾垃圾的几岁孩童到义务整治的带病老人,从毫无怨言的保洁员到有了发展动力的脱贫户,从一声号召到全民参与,小山村的这场整治活动体现的不仅是贫困户的精气神,也体现了小山村在精准脱贫后焕发出的新气象。
村民白有山说,虽然经济上暂时还落伍了一点,但是发展的步子稳了,所以在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方面不能落伍,要提高自己的精气神,用好的精神提升家居环境、建设美丽新农村。
家庭牧场
小产业凝聚起民心
山庄村位于西沟乡南部,离民和县城26公里,离西沟乡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有4个社,211户,总人口1005人,由藏、汉、回三种民族构成,精准识别贫困户83户,362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360.15亩,属于脑山地区,并且无水浇地,纯属旱地,人均占有耕地1.35亩,农作物种植主要有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缺技术、因病、因学、因残、缺劳力、因婚是主要的致贫原因。
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步一步稳健的发展都离不开党的惠民政策,离不开乡村两级组织和扶贫工作队的竭力付出,更离不开广大村民“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药材产业促增收(资料图)
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后,县政府办公室、县审计局作为西沟乡山庄村的扶贫联点单位,主动把联点帮扶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选派了政府办干部朱德寿担任第一书记,选派了审计局干部史载军为工作组成员,形成了帮扶干部由单位选派,一线有干部、后方有靠山的“一联”工作机制。
山庄村土地贫瘠,缺少支柱产业。为帮助该村贫困户早日脱贫,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开发产业项目,走出了特色扶贫路。
驻村工作队调研发现,当归为高山植物,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宜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具有喜肥、怕涝、怕高温的特性,了解了当归的习性,结合山庄村的气候和土壤等,山庄村在当归种植方面应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么一想,朱德寿和队员史载军、村“两委”协商后决定把药材种植作为产业来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
于是,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作为帮扶单位,县政府办和审计局积极争取到了县科技部门50万元的项目支持,帮助打造“一村一品”产业。2017年,山庄村完成了300多亩的当归种植。
范有福在去年退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山庄村坡陡、石多、土壤贫瘠,种地、放羊、打零工,几乎是范有福维持生计的全部途径,范有福耋耄之年的老母亲更需要人照顾。
当扶贫干部了解到范有福的情况后,多次入户协商征求意见,最终,范有福决定把种植药材作为产业发展,并为他提供技术指导,自此,范有福开启了药材种植之路。
但是,第一年经验不足,田间管护不够,加上持续高温天气,充满信心的药材种植并没有给广大贫困户带来可观的收入,作为第一书记的朱德寿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但是没有一户种植户找到朱德寿要说法,而取而代之的是这样的声音“今年是第一年种植,没有太多盈利很正常”、“朱书记,明年我们就有经验了,一定能种出个好结果”、“这下我们村算是有了好产业了,只要步子踏稳了,致富不是梦想”……
村民们说,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声音,是因为朱德寿和工作组成员史载军在药材种植的前期做足了调研文章,但是遇上天灾确实无力,更重要的是朱德寿和史载军为了贫困户脱贫,为了山庄村的发展费尽了心思。如今,在他们的眼里,朱德寿和史载军不只是扶贫干部,而更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人。
曹永胜是典型的因病、因残致贫家庭。家中五口人,弟弟和儿子残疾,为了给生前得病的儿媳妇治病,一家人欠下了外债。
“缺乏劳力,家里又离不开人,本身就有养羊的传统”,如此一想,在产业选择上,朱德寿和曹永胜一拍即合,选择了养羊来增加收入。
“现在我的羊从几只已经发展到了36只,闲了还能在周围打打工,以后的日子我不愁了,我一定用心把羊养好”,说话间,曹永胜给我们算了一笔账:36只羊,平均一只羊按800元算,要是育肥出栏15只,就能收入12000元,收入远远超过以前了,要是放在以前,对这样的收入曹永胜想都不敢想。
村民新家园
过个不一样的年
190个大门,2585米的围墙和106户群众的危旧房改造,新建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先进的太阳能路灯,人畜饮水工程,河道治理等工作正在稳步进行,得益于精准扶贫,2017年底,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甩掉了贫困的“外衣”,一穷二白的村庄靓了起来,让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个干净、有序、和谐、发展的新村庄正在形成。
春节将至,天空飘着小雪,好似一件洁白的轻纱,农家的熬茶正沸腾,香气四溢。外出打工的人们回村准备过年了,他们衣着鲜艳,有的还开上了小轿车,挂着异乡的牌照。
村支部书记白元恩说,村里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村里人感恩国家,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一心为民的扶贫干部。
炸好的年馍馍
村民甘文玉说,村子变了,生活条件更好了,大家的心里畅快了,进入腊月初一村里人就开始“炸馍馍”了,今年一定要过个热热闹闹的好年……
一粒沙可观世界,一滴水可见大海。山庄村的大变样,是民和县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精准扶贫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深切期望,也成为了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