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用“教育之钥”打开脱贫之门(上)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青海省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用“教育之钥”打开脱贫之门。
家住互助县台子乡新合村的吴香忠,几个月前,她还在为上学的事烦恼。现在,她成为海东市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2018级高铁服务班的学生。
海东市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吴香忠:初中毕业以后没能考上高中,但是我还是很向往校园生活,希望能够学到一些技能。
吴香忠初中毕业后,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让她远方求学。今年8月,通过教育精准扶贫中“两后生”政策,在学校和各方努力下,吴香忠离家不太远的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入学,成为一名职校生。依据政策,她每年可以享受到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9000元补助。
海东市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吴香忠:我希望在这里学完这些年,可以学到很好的技术,在外边工作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个很好的生活,能够好好的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海东市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汪元寿: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当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到技术,通过技术能找到工作,实现家庭的脱贫致富。
通过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职业教育模式,互助县开设了学前教育、烹饪厨师、焊接制造等24个大中专层次专业,目前已累计安置4118名学生就业,总体就业率达98%,基本实现了职业教育“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根本目的。
海东市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汪元寿:有将近1000名学生通过学校安置找到了工作,就业率在98%以上。另外,我们也给学生开辟了升学的通道,通过“3+2”联合办学、单考单招等方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职业教育搭建的“立交桥”走进高校,圆他们的大学之梦。
2018年,我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职业教育“圆梦行动计划”。重点针对建筑、制造、能源、物流、餐饮、物业、家政、养老等行业紧缺人才的实际,面向深度贫困地区未就业和已就业但无技能的“两后生”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完成1万名贫困地区“两后生”参加技术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提升,满足贫困地区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