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人看青海】新村建设有成效 村民生活新气象
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讯(刘羿楠) 5月29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网信办主办的“学习践行十九大 助力决胜全面小康——网络名人看青海”活动启动仪式后,来自全国的15位网络名人代表赴海东市互助县实地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感受当地精准扶贫政策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成果。
五十镇班彦村:脱贫攻坚奔小康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亲临五十镇班彦村调研易地搬迁工作。一年多来,班彦新村129户群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了脱贫致富,今天的班彦村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全部搬入了新居,院落特色鲜明、住房整齐美观、村容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全村73户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新村处处呈现出一派和谐幸福、安居乐业、积极向上的新气象。班彦村实施了八眉猪养殖、特色种植、资产收益、生态补偿、光伏扶贫、转移就业等多项脱贫措施,组建了刺绣、盘绣合作社,开展挖掘机驾驶技术、手工刺绣制作、烹饪技术等“雨露计划”技能短期培训培训班,使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为脱贫致富提供了保障。
班彦村作为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样板村,在新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更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威远镇小庄村:立体施策 带动群众走向致富路
小庄村位于互助县威远镇西部,南邻中国土族风情园,北接班家湾村,西靠山体,东临彩虹路,距县城中心1公里,距西宁市30公里,区位条件优越。近年来,小庄村以民俗旅游服务为主要产业,同时兼有部分农业和劳务输出,立足小庄村旅游资源优势,利用国家级“5A”旅游景区的黄金平台,大力发展村级旅游产业,突出互助土族特色。
据了解,2017年小庄村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80%。2017年底有民俗旅游接待户90户,占总户数的56%,全村85%的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及相关的服务,2004年小庄村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5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规范的旅游经营,使全村走向致富路。
麻吉村
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花海:农庄乡村旅游发展 助力经济发展稳定脱贫
麻吉村地处互助县东和乡浅脑山地区,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传承与保护乡村及农耕文化,推动旅游精准扶贫,完善农产品产、供、销体系,有力带动农民创富增收,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互助县葱花香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互助县创富特色农业观光合作社建设了集花卉观赏、农事体验、古窑洞文化体验、徒步健身、特色小吃为一体的麻吉村油嘴湾生态休闲农庄项目。
该项目2017年实现综合收入近90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60余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其中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余元。2018年就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农庄提档升级工作,重点打造浪漫花海区、农耕体验区、智慧游乐区、动物乐园区、跑马休闲区、运动拓展区、健康养生区等核心区域,这将直接带动1558人就业,人均增收2.4万元以上,辐射带动麻吉村周边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蔡家堡乡刘李山村:规划建设 村民住上“阳光房”
“真是太好了……”走访的网络名人代表们不禁感叹。走进蔡家堡乡刘李山村,干净的环境,整齐的小楼房让所有人感到舒适惬意。而在2014年前,全村还是一个由于严重缺水,交通不便,靠天吃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增长缓慢,群众增收困难的浅山干旱地区。
在实施易地扶贫整村搬迁项目后,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安置、统一实施、统一配套”的原则规划建设,2015年底刘李山村278户全部入住,2016年全村实施省级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村庄绿化、美化、亮化。
搬迁后的刘李山村,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培养了一批种养殖大户,利用4176亩耕地,在马铃薯种植上下功夫,打造“北山洋芋”品牌。村民李培生一家五口人住上了260平的大房子,提到这他乐的合不拢嘴,夸赞国家的好政策,仅仅交了五万块就住上这么好的大房子。李培生说:“从那么高的山上搬下来,还给我们盖了这么好的二层楼,政府真好!”
刘李山村依托搬迁新村交通优势,发展劳务输出和农家乐等乡村餐饮业,确保了全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