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庄村,欢乐社火迎新春
精彩的社火表演。
福娃“探”春。
舞狮。本报实习记者 王煜鹏 摄
2月1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后庄村人声鼎沸,热热闹闹。村里的社火队敲起了锣鼓,扭起了秧歌,耍起了社火,村民们踏着喜庆的鼓点,和着欢快的节拍扭秧歌、舞龙、戏狮,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气氛里,村里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一大早,67岁的双胞胎兄弟赵元顺、赵元禄就将社火表演时使用的锣鼓从仓库中抬出来,为社火彩排做着准备。
随后,村委会门前的小广场上,响起了有节奏的鼓乐声。
听到鼓声,正在放寒假的高一学生郭守祥带领着穿戴整齐的舞狮小组欢快地来到小广场。一起前来的,还有其他参加社火表演的村民,他们中年纪最大的65岁,最小的仅10岁。这些后庄村里最普通的村民,穿戴着或古怪夸张,或青春靓丽,或帅气洒脱的表演服装,兴高采烈地闹起了社火。
小广场上,村党支部书记陈得元和社火管理会负责人刘守忠、陈明福三个人显得格外忙碌,他们负责社火表演的组织和排练。
“13岁,我第一次参加社火表演,演‘八大光棍’之一;现在我54岁,依然在参加社火表演,扮演灯官。”提起后庄村的社火,陈得元脸上洋溢着骄傲,“后庄村社火表演自清朝开始,传承了近150年。如今,在舞龙、八大光棍、老秧歌等传统节目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扇子舞、藏族舞等新型节目。今年,自愿报名的162个村民将扮演十余种角色表演24个节目。”
话音刚落,舞龙表演就开始了。紧接着,舞狮、划旱船、老秧歌、新疆舞、藏族舞等节目相继登场,被鼓乐声吸引到小广场观看彩排的村民也越来越多。70岁的孟宗梅指着一位演员手中的花篮自豪地说:“你看那花篮的花样是我剪的,是不是很漂亮?”
刚刚结束新疆舞表演的10岁女孩陈颖欣在人群中,一边欣赏表演一边练习舞步。她说:“我喜欢跳舞,所以报名参加新疆舞表演。虽然每天都需要排练,但是我觉得很开心。”
与陈颖欣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郭守祥。他说:“从小看社火时,我就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舞狮者。我们都是第一次接触舞狮表演,村里有经验的舞狮表演者对我们进行训练,仅第一个动作腾空就反复练习了一个星期。今天是我们第一次面向观众表演,有点紧张但很有成就感。”
表演结束后,我们遇见了扮演“报头”的陈生启带领的报子组。赵生启身背“国泰民安”旗、手拿令旗,给记者介绍了自己的角色:“社火不到报子先到,我们是社火表演的先遣队,看起来是不是很神气?”说着,赵生启和组员们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伴随着笑声走进休息室,记者再次见到了赵元顺、赵元禄两兄弟,他们一边品评今天的节目,一边聊起了他们的表演经历。从跟随村中老人学习鼓乐演奏开始,兄弟二人坚持参加社火表演已有30余年,如今他们正在教授6个年轻人学习鼓乐。说起自己13岁的小徒弟,赵元顺笑着说:“他家里没有鼓就用脸盆练习。虽然敲坏了家中好几个脸盆,但已经基本掌握打鼓的技术了,我们后继有人啦!”
村民们一边说笑一边期待着农历正月十六的传统社火表演。陈得元告诉记者:每年正月十六,村里都会举行“种皇田”仪式,意在祈求五谷丰登,随后,社火队来到广场开始社火表演。按照习俗,先舞龙、舞狮、划旱船,再跳老秧歌、棒棒手、拉花姐,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跳八大光棍、藏舞等,寓意各民族团结互助、喜庆丰收。
“‘种皇田’和社火是春节期间后庄村的传统表演项目,就是把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感悟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传承这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加以创新。”陈得元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参与社火的积极性很高,这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