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绿色钢材”是怎样炼成的
面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作为我省钢铁生产“大户”的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一次调结构、促发展的探索,以技术创新为发力点,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春节前夕,当记者来到西宁特钢轧钢事业部时,一台台不同设备连成的精品特钢大棒生产线上,一根根遍体彤红的钢柱正在经历轧制过程。
而对于“绿色钢材”的种种疑惑,西宁特钢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海龙给出了答案。
绿色发展的最有力证明,便是在生产线上经历熔炼、轧制等一道道生产工序后,成功“下线”的高质量连铸非调质钢,也被大家称为“绿色钢材”。
对于企业而言,“绿色钢材”就是环保钢材,让传统钢材实现绿色发展,就要在技术创新上做“文章”。王海龙告诉记者,从2016年年初开始,他们把研究连铸钢材均匀性作为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
对一个10人主体技术团队来说,除了对钢材均匀性做了一些基础研究外,还要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工艺参数优化、浇铸温度速度曲线调节、连铸电磁搅拌参数确定、钢种成分设计等重复的工艺调整,在经历了一次次试生产、检验、验证等过程后,2016年11月,第一支高质量连铸非调质钢液压支柱成功下线,作为一个全新的产品,在2017年实现了5万吨的批量生产。
西宁特钢精品特钢大棒生产线(西钢宣)
“钢材的均匀性提高后,不光使得钢的使用寿命更长,还使得在下游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更加稳定,废品率也会大大降低。”
传统钢和绿色钢的区别在哪里?王海龙告诉记者,传统钢材是调质钢,均匀性不稳定,到达下游生产投用前还要进行提高均匀性处理,而现在生产出的连铸非调质钢的均匀性提高了,在提供给下游生产时就可以直接使用,节约了电耗和能耗,基本实现了钢材使用过程中的零排放。
“原来,传统调质钢在下游生产中投用时为了提高钢材的均匀性,一定要经过两次加热,加热处理1吨钢材大约的电耗在1000千瓦时以上,而现在生产出的高质量连铸非调质钢就可以免去加热环节,每吨可节约的电耗、能耗直接成为了下游生产企业降成本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王海龙说道。
缘何要在生产高质量连铸非调质钢的技术上下功夫?原来这场在技术上的大胆尝试不光是顺应国家相关政策,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还要面对国内市场对连铸非调质钢需求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他们就想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进国内市场上连铸非调质钢的国产化。而2017年他们所生产的高质量连铸非调质钢则占到了全国市场对连铸非调质钢需求的80%,基本打破了进口依赖。
当绿色发展成为我省发展的主旋律时,西钢人还在加工系钢材热处理方面进行了一些优化,通过对热处理曲线进行一系列研究后,就可以对钢材进行特殊的热处理工序,这样使得加热炉、退火炉等生产设备内的温度降低,随之燃烧能耗也大大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会比原来提高5%到10%,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
王海龙说:“现在我们已经把以人工为主的老生产线更换为当前的新生产线,生产装备进入了自动化,并且通过对技术的一项项攻关后,一部分老生产工艺也已经被新的生产工艺替代,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钢材的稳定性也越来越高。”
“创新无大小,在以后的生产中我们还要继续进行内部挖潜,不断在生产过程中找到新点子进行更多新的技术创新,使得新工艺越来越多,老工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让创新成为企业增效产品提质的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