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棚户区改造让我们心暖如春”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尹耀增编辑:张静发布时间:2018-02-02 查看数0

棚户区改造安置点外景。记者 尹耀增 摄

雪后初霁,大地清冷。

2月1日,我们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的棚户区改造安置点——宏业印象安置小区,一幢幢五层的高楼在蓝天白云下整齐地排列开来,一条条柏油路直通小区的前后门。

来到2单元403室的陈建莲阿姨家,门上的大红喜字和红对联格外醒目。进门,三室两厅两卫的大房间窗明几净,阳光透过窗户射进来,洒满了大半个房间,明亮且温暖。

见我们来,陈阿姨的儿媳妇赶紧给我们倒了茶水,端上了瓜子和馍馍,一个劲儿地让我们吃,很热情。

陈阿姨今年已经73岁了,但精神很好,耳不聋眼不花,说话的声音很洪亮。

2017年,对陈阿姨一家四口来说,是改变最大的一年,也是生活更加红火的起点。

因为,在这一年他们搬离了居住了15年的土木平房,住进了设施齐全的楼房;国庆节期间,娃娃娶了媳妇还买了一辆金杯小汽车。说起这些,陈阿姨的脸上流露出幸福且知足的表情。

“我和老伴儿都70多岁了,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棚户区改造让我们心暖如春,这都是托了国家的好政策啊!”陈阿姨感慨地说。

陈阿姨一家原来住在海晏县金滩乡的新泉村,地方偏僻,交通不便,种了点地收成也不好,那个时候他们的家庭收入来源就是靠挖柴胡这种中药材,“每天挣死挣活的也只能卖上5块钱。”

后来,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在2002年举家搬到了西海镇城北社区的沃赛小区,也就是棚户区没有改造之前的地方。

“说是小区,其实就是杂乱无章的平房区,是到西海镇打工的人自己盖的房子。”城北社区党支部书记贺扎西吉说。

翻看拆迁前的照片,确实就像贺书记说的那样,“就是脏乱差。”

说起住房发生的变化,陈阿姨似乎有些激动,“当初我们盖了六间房子,房间虽然不少,但是很简陋,因为年久失修墙面都裂开了缝子,特别是到了冬天就更加难熬了,冷风透过窗户吹进来,真是要冻死人,取暖就靠火炉子,要拾柴拾牛粪,还要煨炕,每天都是烟熏火燎的,连件干净衣裳都穿不上。现在好了,通过棚户区改造,像我家这样原来居住在平房里的165户居民告别了老房子,迎来了新生活。”

说着话,陈阿姨站了起来,“你再看看现在的生活,房间这么大、这么舒适,还是集中供暖。”她指着装修一新的房间说,“小区里全部打了水泥路面,还有体育器材,闲了还可以锻炼身体,多好啊。”

这些幸福的事情都发生在了陈阿姨的身上,幸福美满的日子让陈阿姨愈发显得年轻了。

“原来的房子拆了,政府给我们补偿了18万买下了现在的房子,我们都得感谢政府,棚户区改造圆了我们的新房梦。今年的春节我们可以在楼房里过了,过几天我们就准备买年货,把亲戚朋友都叫过来,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地过个春节。”陈阿姨笑着说。

物质需求满足了,人民就要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陈阿姨的老伴儿是西海镇老年曲艺队的队员,平常喜欢和老伙伴儿们凑在一起拉个二胡、弹个三弦,日子过得特别充实。“我不像他能拉能弹,我就盼望着今年能抱上大孙子就更好了。”陈阿姨大笑着说。

西海镇党委书记麻叶拉介绍,自2008年至2017年底,西海镇陆续建成保障性住房小区5个,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共有保障性住房2235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860套,享受低保的廉租住房125套,已配售的限价商品房250套。2017年净增保障户数655户,目前已基本满足了西海镇群众的住房保障需求。

从陈阿姨家里出来,外面寒气袭人,但记者心里却也和陈阿姨一样,涌上阵阵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