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2018新春走基层】雪隆村脱贫的底气越来越足

来源:西宁晚报作者:张国静编辑:张静发布时间:2018-02-05 查看数0

 “两道天、一道山,衣服洗了干半天。”这句乡亲们口中的俚语,不仅是对过去雪隆村的形象反映,更是对该村恶劣自然条件的再现。作为湟源县日月乡的贫困村,过去的雪隆村让人一声叹息,乡亲们“戏称”就连出入村子的路也是“靠人走出来的”。2015年该村正式列为扶贫村庄,三年来,雪隆村结合当地特点重点开展乡村建设、特色养殖、生态旅游三步走举措,让村子面貌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大变样,村民们越来越鼓的腰包,也让该村在2018年脱贫的底气越来越足。

大手笔:基础设施建设

1月31日,当我市网络媒体“新时代、新梦想”新春走基层采访分队来到雪隆村时,寒冷的天气让记者们深刻地有了“沟深风大”的体会。雪隆村地处脑山,海拔高、日照短,种植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地制约了雪隆村的发展。如何让村子克服缺点、发挥优势,成为驻村扶贫小组探索的关键问题。雪隆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孝东指着延伸到大山深处的路告诉记者:“这是进村的唯一一条主干道,刚来的时候,沿着这条路从村头走到村尾,发现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个样,除了满眼的土房土墙外,就是乱七八糟的空地,当时我就想这个村子只有翻新改造才能彻底改变旧貌。”

2017年,鉴于雪隆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较差的现状,确定申报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年时间里,村子里修了文化健身广场、农户门户装饰、文化墙、挡墙及排水沟整治、花园、水坝及水池、园林小品等。同时,对全村进行危旧房改造、河道治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污水管网、人饮工程,并建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环卫配套、太阳能路灯、畜棚建设等,目前村里的幼儿园也在筹建中。记者看到,建设中的雪隆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原木的特色建筑、栈桥、特色花园……雪后的雪隆村更具别样风味。

大步子:特色产业发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雪隆村拥有近万亩草山,村民世代靠养殖业为生,养殖经验丰富。依托这一优势条件,雪隆村申报实施了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通过打造规模养殖和生态旅游双轨发展模式,全面撬动村集体经济新增长。“对于村民来说,想要发展,资金是最大的缺口。自从在村里制定了扶贫政策后,村民们有了启动资金,这样一来大家挣钱的劲儿也足了”,村党支部书记李跃智告诉记者,为支持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投资176万元建设了15栋独立畜棚,成立了特色养殖合作社,成立了互助协会为村民提供50万元的互助资金贷款。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帮扶提供检疫、防疫、管理人员等技术支撑并按照高于市场2%的价格进行收购,村民可按照牛羊数量或资金投入量进行分红,进一步扩大了增收渠道。

通过特色养殖产业的发展,全村凡“入社”的村民都有了翻番的收益。据李跃智介绍,三年前村民一年只有2000元的人均收入,目前村民有了9000余元的人均收入。其中,村里现在有9户养殖大户,他们的养殖规模已达到至少每户1200头羊、100头牛,这些养殖大户的收入更是达到了近8万元的收益。

大举措:生态旅游同步

没有村集体经济支撑,一直是雪隆村发展的薄弱环节。雪隆村虽地处脑山,但该村民风淳朴、风景优美。驻村第一书记李孝东介绍道,为了让该村利用村子本身的特点,扶贫小组申报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计划打造出具有原始乡土气息、特色民俗文化和优美生态环境的兼备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综合服务功能的乡村旅游品牌。目前,借着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雪隆村特色建筑已成型,下一步,将申请建设可供食宿休闲的藏式四合院、土特产展销区、篝火晚会区等活动区域,并利用天然草山,开发可供骑马游、徒步游的旅游路线。

雪隆村共有农户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目前,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拉动多方发力,除了3户低保政策兜底外,5户贫困户已实施产业带动或资产收益,使贫困户在享受政策的基础上,有了稳定持续的收入。而全村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及村集体经济为依托,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为全村脱贫打下了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