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2018新春走基层】为新时代放歌 为新青海点赞

“新春走基层”活动综述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洪玉杰 戴美玲编辑:赵文莉发布时间:2018-03-01 查看数0

这是一年一度,新闻工作者和春天的一场特殊约会。

一张张散发新春气息的油墨报纸,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照片,一颗颗真切温暖贴近一线的心,是我们献给这个新春最特别的贺礼。

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总是心怀期待地踏上“新春走基层”的路途。用脚板去丈量、去领悟,用镜头去记录、去贴近,以报道事实、理性发声为圭臬。

我们深信,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原创新闻仍是信息洪流中的稀缺资源;

我们坚信,群众在哪里,鲜活的新闻就在哪里,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在哪里!

走基层没有完成时

狗年新春,当灯火璀璨、万家团圆的时刻,很多新闻工作者舍弃了与家人难得的团聚机会,奋战在基层一线,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聚焦平凡,记录时代,用一篇篇鲜活的报道,为全省人民呈现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给这个春节增添了不少喜庆、温情。

“新春走基层”活动以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拉近了记者与基层群众的距离,在与基层群众“零距离”的接触中,新闻深度提升了,作风和文风改进了,让广大读者感受到了基层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的极大改善,也增强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认同感。

记者深入基层,不能仅限于新春,走基层没有完成时。

基层是新闻工作的源泉,走进基层才能更接地气。在走基层中,身入、心入,聚焦基层、聚焦群众,让新闻报道成为广大普通群众生活的写照。走进基层才能发现典型。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走进基层,用记者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挖掘众多的典型,通过典型引领时代发展。走进基层才能澄清谬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传播内容就会良莠不齐,记者走基层,能够反映真相,消除谬误,明辨是非。

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事业,需要通过走基层,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闻工作者只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更好承担起职责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向四做”,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深度参与群众生活,追求真实与真知,追求速度与热度,追求卓越与完美,书写有温度的新闻,传播有价值的声音,才能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无论风霜,无论艰险,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此刻,或是行色匆匆于采访途中,或是奋笔疾书于案牍之前……每一个新闻人的心愿,就是不惧点灯熬夜,无视黑发变白,用勇气、辛劳、智慧,不停歇,向前走,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风向,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应有贡献。

脚步,丈量的不仅仅是新闻人的职业担当

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下基层、去田野、走民间、进企业,只有浸润着汗水咸涩和泥土芬芳的新闻才是好新闻。苦和累将扎实的脚印聚变成新闻人的尊严和执着。

2月15日,农历大年三十。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的记者依旧坚守在岗位上,奔赴基层一线。

在三江源头和坚守岗位的电力工人一起、在柴达木盆地和供水站员工一起、在龙羊湖畔和脱贫农户一起、在浩门河边和道德模范一起、在省城西宁和群众一起……采写见报的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全省各地各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感触,更感受到了高原人播种春天的信心和责任。

基层是沃土,群众是老师,“新春走基层”的记者真正体会了这句话的内涵。我们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与普通百姓拉家常,话桑麻,汲取营养,捕捉素材。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让记者的心与群众的心更贴近了。

从西宁到三江源腹地,2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差,带给人强烈的身体不适:头痛,食欲下降,记忆力下降……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记者白天访牧户、看草原、河流,晚上加班加点赶写稿件。在行进的路上,记者在记录感动,也在酿造感动。

大年初一的这一天,当人们还沉浸在除夕守岁后的睡梦中,记者们早早等候在环卫工人们打扫的区域,只为捕捉到高原的一份清净,并把它献给玉树。

地广人稀的雪域高原,每次下乡都是艰苦的旅程,也许行走一整天,都只有风沙为伴,没有水、没有树,一路蓬头垢面、艰难跋涉,只为寻找到荒原上仍在坚守的牧民,把他真实的声音告诉大家。

如果你问记者,走基层、去一线是否辛苦,许多回答是“辛苦”。但面对奔波的忙碌与疲惫,高原的风雪与严寒,记者在不知疲倦地行走、记录,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或许你看到的只是数行文字和几幅图片,但对于“新春走基层”,记者走过的绝不亚于属于自己的一次长征。

报道,书写的不仅仅是基层的精彩故事

“新春走基层,不光是行走,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走,只有这样,才能将好故事讲好。”这是记者倾听基层一线不一样的故事后,深刻体会到挖掘故事不能只看表面的一致看法。

2月1日,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的棚户区改造安置点,一幢幢五层的高楼在蓝天白云下整齐地排列开来,一条条柏油路直通小区的前后门。物质需求满足了,农牧民群众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棚户区改造让我们心暖如春”》一文在青海日报刊发,展现的是这个棚户区的幸福新年,更是全区农牧民群众的美好愿景。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开放式的发展改变着玉树市的面貌,崭新的面貌又促使人们转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45岁的索南扎同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自己的新出租车,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宽裕”。

农历腊月二十五,微雪后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塘巴村和哇麻村还沉浸在一片寂静清冷中。随着几十个“亲戚”热热闹闹地挤进村委会院子里,把带来的面粉、化肥、地膜等整齐地码在向阳的墙根里,拉着闻讯赶来的乡亲们的手,喜笑颜开地道了一声声“过年好”之后,两个村庄顿时沸腾了起来,欢声和笑语汇成一股暖流,在村舍巷道间荡漾开来……

《针线绣出来的好日子》《山洼洼里创出一个菜篮子品牌》《好日子越过大路越宽阔》《永别了老观念》《民警窦蓓的一天》……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朴实的文风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基层乡村,生活的滋味越厚,节日的气息越浓,群众的盼望越多,过年的寓意越重。

眼前是皇皇大千,身后是芸芸众生,新春走基层的短暂时日总在天地轮转中飞逝。越是朴实无华的语言,越能让文章真实感人、打动人心,参与“新春走基层”的记者纷纷表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新春走进基层,是一路走、一路感动,也是一路学习、一路收获。

从2月2日开栏,短短20多天超过百篇(幅)的报道文字和新闻图片,我们深感每一篇文稿其实都是告别,告别寒冬是为了更好地拥抱春天;每一篇文稿其实都是转身,转身是为看清来路和方向。

当春节成为人们回家的“集结号”时,作为这场集结中的“逆行者”的我们,愿用文字追随时代奔跑的脚步,愿用善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明天,愿用真的声音让人们相信新闻和新闻人的力量。

贴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真善美的守望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发现大美青海发展进程中那些动人的故事、那些鼓舞人心的事迹。

回望稿件背后的辛劳笔耕,定格采访背后的辛勤汗水,新春走基层走出来的是我们对使命不变的坚守,对时代永恒的书写,对真相不断的探求,对民生永远的记录。回首来路、抚摩岁月,细数荣光、舔舐艰辛,几许求索、几多思考,重温初心,我们前行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选择在新春里行走,一路向前,是因为总有一股向善的力量让我们初心不变、义无反顾。我们深信,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原创新闻仍是信息洪流中的稀缺资源;陷于信息洪流中的人们,更加渴望遇见可以相信的深度信息提供者、疑难问题解惑者、矛盾是非定音者。

直到今天,新春走基层的脚步还没有停止,或许我们还忙碌在编辑案头;或许我们还奔波在采访路上……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我们走出来的不懈追求,身上牛羊的味道、笔下泥土的芬芳,是时代给予的馈赠,也是党报记者最高的奖章。

一身土、两脚泥,接地气、长底气。

“新春走基层”让我们更加学会了与群众在一个频道上讲话,要愿意与群众在一个锅灶里吃饭。只有心里装着群众,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主动走到群众当中去,才会成为群众心中最可亲可爱可敬的记者。

连日来,记者们新春走基层,见证了太多的感动和温暖。无论在冰天雪地里的青南草原,还是在刺骨寒风里的东部山区,记者们经历着别人的经历,观察着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用自己的心蘸着笔墨,描绘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新春走基层,这样接地气的采访,让我收获满满。从第一线触摸行进中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发展的脉络,到加深记者与基层群众血肉相连的感情,我深爱我的职业。”万家团聚时,年轻的记者王湘琳深入基层一线,切身体验与感悟坚守与奉献,并与生态管护员一起,用对职业的坚守和执着,谱写了一首春日里最美的赞歌。

“虽然任务重、压力大,但也正是快节奏的行程让我迅速成长,竟然有点儿上瘾。”这次活动也更加深了记者咸文静对“走转改”三个字的理解:“从办公室到山区牧户,不是‘走秀’也不是‘走过场’,用心才会有好报道。”

老记者刘法营表示:“新春走基层,这确确实实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次深动实践,是‘走情、走心、走脑’的一次真实所为,是一次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不断深化。”

当我们理直气壮地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不遗余力地反映着来自百姓的诉求。我们始终站在青海改革发展的潮头,见证着每一次前进和跨越,分享着每一次欢欣和鼓舞。

当我们关注不同的面孔,追寻着他们的足迹、倾听着他们的声音、书写着他们的故事,因他们的高兴而备感欣喜,因他们的忧伤而感慨万千。

行进在春天里,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了新闻工作者的价值所在。在现场,才能心怀感动;在基层,才能听到真实的心声。

基层一点一滴的变化,一枝一叶的情义,一家一户的收获,都汇聚成春天的暖流,我们只是用浓重的笔墨和真实的影像,放歌新时代,点赞新青海,为大美青海的昨天作注,为今天做卷,为明天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