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刘浩年:筑梦幸福西区 甘当“楼长书记”

来源: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作者:王一婷 刘威编辑:赵文莉发布时间:2018-07-27 查看数0

西宁市城西区区委书记刘浩年走小巷、进楼院,总是忙碌在群众间、服务于百姓中,成为新时代幸福西区建设的“一线总指挥”,被辖区居民亲切地称呼为“楼长”书记。

中华巷6号院,曾是“进出两脚泥,下雨就漏水、下雪就溜冰”,通过棚户区综合改造项目,6号院变为了居民心中的幸福新家园。院内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水泥硬化的地面、重新粉刷的楼体、新栽植的绿色植物,已经完全看不出这里曾经老旧楼院的影子。

西宁市城西区中华巷6号院居民 曹娜说:“现在还有物业公司对我们进行管理,现在大家的采暖主要是通过天然气集中供暖,院子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感觉到生活非常地幸福。”

西宁市城西区主要大街高楼大厦林立,商贸企业云集,但背街小巷还有不少老旧楼院。近年来,刘浩年走遍了西区所有的老旧楼院,访住户,听取居民意见,积极寻找既能改善居住环境,又能让小区更加美观的路径。在刘浩年的推动下,城西区43条小街小巷完成街景整治,71个小区实施基础设施改造,12741户棚户区纳入综合改造。

西宁市城西区中华巷6号院居民 贾世麟说:“经常来我们家,了解我们的情况,嘘寒问暖的,挺关心。”

城西区有1738户2951人低保对象、五保户和残疾人,这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刘浩年始终把落脚点放在城区困难群众的精准帮扶上,指导制定了《城区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十二条措施》,探索走出了一条城区困难群体精准帮困的新路子。

西宁市城西区区委书记 刘浩年说:“作为基层党委政府,我们一头代表党和政府,一头又连着人民群众,作为基层的工作中,需要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把我们老百姓所需要的这些事办好,我觉得这是我们基层党委和政府应该做的首要工作。”

针对部分街道固有的“三级式部署+多部门运转”的问题,刘浩年还推动了街道层面的机构改革。2017年10月,兴海路街道办事处在西宁市率先推行街道“三中心”改革,“三中心”集党建服务、综合服务、综合执法为一体,将多个部门的办事柜台设在这里,工商、人社及政府审批流程集中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办事少跑路”的便捷。

西宁市城西区居民 刘女士说:“手续也简便了,办事效率比以前提高了,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来一个地方就能办很多事,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通过改革,各街道内设机构精简率达到55%,取消街道中层干部职务 52 人,完成内部调整 84 人,70%的干部都下沉到了服务群众的第一线

西宁市城西区区委书记 刘浩年说:“70%的干部都下沉到了基层一线,服务群众第一线,群众少跑腿,我们干部多跑路。”

西宁市城西区是集金融、商贸和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城区。刘浩年发现,全区三产内部结构极不合理,传统服务业占比超过70%,而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刘浩年指导制定市场主体发展三年倍增计划,全力推动“多证合一”改革,率先在全市建成三产服务中心,建立小微企业发展扶持基金,促使全区市场主体“井喷”,增量和总量持续保持全市首位。2017年底,西区成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唯一超300亿、固定资产投资唯一超100亿、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唯一超10亿的区县。

西宁市城西区区委书记 刘浩年说:“大家伙儿在工作中要树立再难的坎也要爬过去的这种意识,为西区的发展,为西区经济的壮大,民生的改善,在我们这任班子身上,要履好职,尽好责,做好服务,为我们的发展,为我们建设我们幸福西宁,做出我们西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