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从茶卡镇到柯鲁柯镇 凝望瀚海戈壁新型城镇的“一双眼”

来源:柴达木日报作者:刘法营编辑:赵文莉发布时间:2018-01-25 查看数0

从深处山峦怀抱的河湟谷地沿阶而上,像摆放的棋局。在这个地带,新型城镇似乎手牵手的稠密。随着一条如镜面的岸线呈现在眼前,环湖区域上崛起的城镇,在铺开的草原上,于开阔中显得宁静而从容,浸润着草山的气息和牧家的奶香。

径西而行,便是柴达木盆地里一望无际的瀚海戈壁了。因为地广人稀,新型城镇间的距离拉得愈开,如掷下的棋子,在辽阔空间下得大刀阔斧。耸立在海西州大漠戈壁上的茶卡镇和柯鲁柯镇,像一双重新擦亮的“眼睛”,隔空遥望着同处高原怀抱的兄弟城镇群落,仿佛疏密有致的雁阵。

渐行渐远的新型城镇建设的步履,印证着我省正踏着时代节拍,翻开新的发展篇章。

盐铸的“肩膀”,挑起城镇发展之重

置身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的乌兰县茶卡镇,向来以产盐闻名。这块在藏语里意为“盐池”的地方,无论在历史上曾经捧出“贡盐”,还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以盛产“大青盐”蜚声,茶卡,都是因盐成名,依盐而生。

行走在新型城镇建设风潮中的茶卡,依然凭借着“盐文章”抢占生机,托起茶卡在新型城镇建设中追波逐浪。

靠着茶卡盐湖的“天空之镜”,照亮了茶卡镇的建设之路,以此为品牌,带动起茶卡这座古驿完成了向新型城镇的嬗变。持续数年的茶卡盐湖旅游“井喷”之势,带动了茶卡镇与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茶卡镇市场主体从以前的“门前冷落车马稀”,迅速递增到558家,全镇围绕旅游从业商户占到80%以上,直接带动就业逾千人,间接带动就业3千余人。“景镇联动”和软硬件的巨资投入,使茶卡镇收获了“国家特色小镇”“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的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等多项国家级桂冠。

站在茶卡镇的“两街”片区一期工程施工处,投资过亿元的楼宇和门面房,集商业、餐饮、住宿等功能建设已见雏形。县委常委、副县长邓永胜说:“通过项目建设,一方面拉动茶卡新型城镇建设的硬件设施,作为扶贫产业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标还是本着带动农牧民增加收入。”

在茶卡镇农牧民搬迁小区住户施玉萍家,女主人施玉萍将上下两层的家庭宾馆打扫得干净清爽。旅游旺季,她家一天的住宿收入就近千元。施玉萍的丈夫平时在外靠开挖掘机挣钱,全家一年的收入将近10万元,比原来在20公里以外的巴音村务农翻出了不知多少倍。两个孩子全在离家不远的学校上学,涉及家里日子的各种手续在镇上办事大厅一站就可以全部办结。从以前的农民变成城镇居民,在施玉萍看来,不仅是身份变了,而且从日子到心里都在与这座新型城镇融合在了一起。

离施玉萍家不远,是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建起的集物流、销售、餐饮、住宿于一体的脱贫综合示范园。总经理张国辉说,公司以“茶卡羊”生态养殖为龙头,通过“扶志”和“扶智”,已使数百贫困群众脱贫。重头是让群众在“富了口袋”的同时“富了脑袋”,与这座新型城镇的发展并驾齐驱。

回味“旧时光”,砖瓦筑起精神家园

走出靠盐产业、盐文化支撑起来的茶卡镇,沿路依然西行,一座座“面容”各异的新型城镇,让空旷的戈壁滩鲜活而生动起来。在国道一侧,随着一座高大的犁铧造型映入眼帘,在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呈现在眼前。

虽是隆冬,从通往镇上路两侧的参天大树,便可掂量这座以农垦起家的城镇历史。镇首一座拓荒者躬身拉犁,挥锹开荒的群雕塑像,宣示出柯鲁柯镇以农垦历史文化为新型城镇奠基的主题。

街道两旁,比肩接踵,仿旧日的建筑置身其中,似可体味到这座曾为西部大农场过往的旧时光。农垦文化,在这里外化为特色风貌的同时,也成柯鲁柯镇站稳脚跟,面向未来、谋求发展的最大资源和撑家的“本钱”。

已在这里生活了近40年的原柯鲁柯镇农场四大队居民杨云善,见证着这座城镇的变迁:“以前整个镇上都是土坯房,到处都是一片乱糟糟的。现在走在建设一新的镇街上,这股农垦的味道,既让人从内心感到亲切,又让人觉得整个镇子有文明的时尚。”这也印证了海西州找准定位,为这座新型城镇建设注入农垦之魂的初衷。

农垦文化特色为柯鲁柯镇增添了魅力。柯鲁柯镇在修葺一新后,许多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人,便陆续来到这块精神上的“故土”,在看到这里变化的同时,在翻新了的“旧时光”里,依恋着这块魅力家园。随着农垦文化的招牌不胫而走,柯鲁柯镇农垦文化旅游也活了起来。

“我在镇上做了十几年生意,以前一年挣不下几个钱,自从镇子建成了特色风情小镇,给我们整条街上的生意人都带来了挣钱的好机遇。当地的土产像红、黑枸杞、藜麦都上了柜台,农垦文化等于给了大家一个金饭碗。”在这里卖小百货的李田基深有感触。

每个特色城镇,都是向外辐射的光束

新型城镇建设在拉近了我省与兄弟发达地区差距的同时,更让海西聚集了发展的后劲。

“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增强了重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基础设施的全面跟进,有效提升了城镇的集聚能力,城乡的发展水平取得整体跃升。形成了产城融合发展,工业园区与城区联动发展,城镇与配套产业交融成长的格局。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使海西踏上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之路。”海西州委副书记、州长孟海如是说。

新型城镇的辐射力,如一道道光束照向了周边的乡村。

德令哈市柯鲁柯镇的柏树山新村,紧靠国道一侧,一幢幢红顶白墙的两层建筑,成为戈壁惹眼的亮点。其间硬化的道路往来交错。入夜,一排排路灯让人如置身城市的小区。

新村是一个易地搬迁村落,有柯鲁柯镇希望村、新秀村等3个526户生产生活存在困难的群众搬迁到这里。新村里配套了800余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夏日里,房前屋后的绿化带已长得绿肥红瘦。

“以前住在老村时,家家住得是土房,吃的是井水,现如今各家的住房都达到上百平方米,通了天然气、自来水。说到根子上,这是沾了新型城镇建设的光,说是新村,其实过的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柏树山新村党支部书记苏玉林聊起新型城镇建设的话题,感慨良多。

虽说新村里的住户,以前都是整日里在庄稼地里忙碌的庄户人,生活习惯上也与“城里人”多少有些区别,可自打搬到了新村,“文明公约”等在村委会上了墙,各家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改变,与新城镇一样“新”了起来。其实,全省的新型城镇也与这个新村一样,都正在新时代里发生着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