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让青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林玟均编辑:赵文莉发布时间:2018-01-25 查看数0

2017年西宁市收获296个优良天气,空气优良率达81.1%,较上年提高0.7%。这一“蓝天”数据,着实让工作和生活在外地的青海人羡慕。“我们为‘西宁蓝’点赞,为青海打赢蓝天保卫战鼓劲加油!”“祝愿青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大,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尽管如此,生态环境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因此,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防污治理成为群众感受最直接,社会反映最集中的话题,也同样成为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王舰代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改善的成果

王舰,省人大代表、民建青海省委主委

“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行动,需推动全省上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谈及三大攻坚战,谈到污染防治,王舰代表直呼,农村面源污染是个大问题,需要做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还有就是投资和管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改善的成果。

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从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的“农村连片整治”到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仅省会西宁930多个行政村中,已有520多个村完成集中整治,力争2020年前全市农村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王舰说,农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通过家园美化行动,农村垃圾有效收集和处理,危害农村面源污染的畜禽粪便、农药、化肥等也得到了有效管控;我们吃的、喝的饮用水源地几乎都在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牵扯到千家万户。

王舰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应该说,这是新的一年污染防治的重点、关注点。我们应该大力做精做优农产品品牌,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为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夯实基础。

董小宁代表:抓住症结,从源头治理

董小宁,省人大代表、西宁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三大战役之一,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不仅是建设美丽青海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第一步。”董小宁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要抓住症结所在,从源头进行治理。”西宁首位度很高,人员密集,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西宁环境形势、环境压力不容忽视。为此,西宁市提出要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

2017年,西宁空气优良率、综合指数排名获西北五省省会城市双第一,成绩的取得跟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全力以赴,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舆论的监督,齐抓共管分不开。

谈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董小宁如数家珍。扬尘管控方面,西宁市从扬尘污染治理、煤烟尘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加大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让西宁天更蓝。水环境治理方面,从湟水干支流、小流域治理、生态恢复,包括截污纳管、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不断完善,加大收集率、处理率,包括县城、乡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技改等等,使湟水河水质明显改善。

2018年,我们将全面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加大扬尘综合治理,推动重点产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升。借西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的大好机遇,努力实施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

盛宗毅委员: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根本

盛宗毅,省政协委员、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

新年伊始,西宁市城中区全面禁止销售烟花爆竹,这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全民治污的信号。这一消息让工作和生活在西宁的盛宗毅既感到惊讶,又似乎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感觉。

“从检测数据来看,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八、九点开始持续到凌晨五六点钟,这段时间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污染指标迅速升高,凌晨12点、1点达到最高值,环境质量迅速恶化。”听到记者的陈述,盛宗毅对禁止销售烟花爆竹连连点赞。

盛宗毅说,禁止销售烟花爆竹,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全民的环境意识在提高,文化素养在提高。西宁环境质量的改善,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西宁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我们保护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根本,同样不容忽视。环境改善让老百姓有了获得感的同时,不少群众、企业自发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教育引导、潜移默化中,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我们应该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盛宗毅认为,任何事物的形成,人是关键,因此,绿色生态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每个人都是建设“美丽青海”的一份子,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都和美丽青海不可分割。

张莉委员:垃圾处理应向生态化转变

张莉,省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秘书长

张莉开门见山地说,随着我省城镇化快速发展,各城镇开始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

张莉说,近年来,我省积极倡导垃圾分类,但由于环保行政体制不顺,基础设施不全、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城镇人口集中区社区垃圾仍然处于“简单化”收集阶段,没有真正使生活垃圾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垃圾“无分类”的集中填埋现象非常普遍。

垃圾处理方式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衡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标准。重点解决城镇居民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健康青海、美丽青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

张莉表示,应该尽快出台《青海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可利用垃圾有序实现资源化转变,进而防止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同时,通过垃圾分类产生的收益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垃圾分类的开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思想认识是关键。张莉建议,提高上班群体的垃圾分类意识。除了常规宣传、教育等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启动垃圾分类教育“一二三”工程,即: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两个家长,影响三代人,通过“小手牵大手”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加大垃圾分类的奖励力度,提高公众的分类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