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传递信心与力量 感知热度与温度

2018 青海两会热词盘点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花木嵯编辑:赵文莉发布时间:2018-01-25 查看数0

两会热词背后,是民心民意的汇流,是经济建设的前行,是时代社会的发展——

传递信心与力量 感知热度与温度

2018 青海两会热词盘点

2017年,你最关注哪些热点?

2018年,你最期待哪些变化?

在2018年全省“两会”期间,我们在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和建言献策中,收集散落在你我心间的记忆碎片,感受着生活在青海这片热土的人们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的豪情壮志,并将具有共同热度的话题凸显出来。

在这个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个个两会热词,关乎你我他,它们是连接重大事件和普通百姓的桥梁,它们所释放的能量也将成为2018年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来源!

热词之一:“四个扎扎实实”

——旗帜引领路径明扎扎实实抓落实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来举旗定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省以“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根本遵循,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生态、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去年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我省把握“稳”与“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稳工业为重点,以增投资为关键,以促消费为引擎,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调”。

保护并改善生态,我省绿色发展提档加速。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30项试点任务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

问题导向补短板,青海各族群众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实施五大公共服务工程264项,70%以上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社会保障领域多项标准居全国或西部前列。

深化改革抓实效,青海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若干措施精神,严明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确保了全省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7,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青海步伐见证青海行动力。

热词之二:“四个转变”

——“转”出新方法“转”出新希望

就在全省“两会”召开前,青海五三六九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森多镇的347户贫困群众分红75万元,户均两千多元。

对此,省政协委员、青海五三六九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锦伟说,去年,我省召开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此为契机,全省上下用“四个转变”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观念的转变让牧民们看到了生态致富的希望,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青海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可能性。

“新思路驱动新事业。”省政协委员、海西州兴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兴宇说,从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出发,公司正积极从传统商贸服务行业向文化创意、生态旅游新行业发展转型,努力打造青海昆仑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

找到青海发展的横轴与纵轴,明确青海发展的坐标系。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指引下,今天的青海,早已从追求数字衡量的目标转变为追求无法用数字衡量的目标。

热词之三:深化改革

——出“牌”破困局点“火”新发展

还记得,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七大重点工作任务中,“改革创新”这一任务被放在首位,用改革来破解难题,用改革来牵引发展的导向十分清晰。

这一年,“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44项行政审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达64%。

这一年,我省在全国较早实现企业“三十六证合一”和个体户“五证合一”,大力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市场主体增长13%。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一年,我省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

好事尽从难处得。省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的护士马家芬对此深有感触。她说,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凝聚改革的共识,树立改革的恒心。

过去五年,我省共推出843项重大改革举措,三大“国字号”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进展顺利,国企国资、电力体制等一批改革举措成效显现。

热词之四:脱贫攻坚

——攻克坚中之坚解决难中之难

“精准扶贫”!省政协委员李珂毫不迟疑地说出了自己的两会“热词”。

2017年,我省落实各类专项扶贫资金105亿元,着力抓好“1+8+10”扶贫政策,42.6万人到户扶贫产业项目实现全覆盖,2.5万户9.2万人易地搬迁项目加快推进,新增贫困人口公益性生态管理岗位2.5万个,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啃下“硬骨头”,深度发力解深贫。

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省政协委员、青海喜旋生态移民民族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索才说,我是做牦牛黑帐篷的,去年,我们制作的1508平方米的牦牛黑帐篷获得了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还设立了中国移动古村落玉树黑帐篷民俗博物馆。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进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奔小康。

省人大代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俄日腾村牧委会团支部书记恩纳日乐是一名“90后”。她说,去年,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落地青海,这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我们乌图美仁乡有9个牧业村和4个农业村,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很多农牧民得以脱贫致富。

热词之五:打造样板

——坚持“两山”共筑绿色“青海样板”凸显

去年的春秋之季,造林植树是每一个青海人的集体记忆。

西宁南北山造林再创新纪录,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9%;海东市动员40万各族群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大会战;玉树市大力推进南北山连山绿化行动,形成“半城青山半城绿”的秀美景观;青南地区大规模造林实现新突破,完成造林92000公顷,规模化造林明显提速。

数据显示,2017年,青海造林面积为历年造林绿化平均任务量的2.5倍,成为我省历史上造林绿化规模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造林总面积相当于420个西湖。

省人大代表苏生成感慨:种树造林,改善环境,青海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过去一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开工建设,河长制全面建立……站立青藏高原放眼高远,我省既筑“金山银山”,更筑“绿水青山”。

以生态保护优先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阵痛”中倒逼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美丽中国的“青海样板”步伐铿锵有力。

热词之六:文明创建

——构筑和谐“风景”提振青海人信心

2017年11月14日公布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中,西宁市榜上有名。

自2015年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创城”不仅是一个热词,更是一个个具体的举措和行动。

成立31支市容环境卫生监督队伍,180多名义务监督员走上街头开展文明劝导引导工作;成立专业志愿服务组织60多个,登记注册志愿者达16万人;60条主次干道每周进行夜间清洗,城市保洁实现由“扫”到“洗”的深层次变革;集中整治240个重点老旧楼院,建立分类施策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老旧楼院有人管、有人治;升级改造20座城市公厕,新建20座旅游公厕,开放一批“星级公厕”……细致入微的工作不仅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提振了青海人的发展信心,而且实现了全方位的“创城惠民”。

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西宁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还极大增强了青海人建设新青海的干劲和热情,为青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绿色崛起奠定了基础。

就在西宁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喜讯传来之时,我省西宁市和海西、海南两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玉树市、德令哈市、共和县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西宁市兴海路街道办事处、平安高铁新区学校等7家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打造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青海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就是青海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软实力,是青海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丰硕成果,更是全省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的又一佐证。

热词之七:动能转换

——新动能蓄力勃发经济“提质”加快

去年,我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省经济“稳”的基调在延续,“进”的方向更明确,“转”的趋势在增强。

以稳增长为首要任务,我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第三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占比最大产业。“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工业产业格局得以改善,轻工业一举成为去年拉动我省工业增长的主力军。

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晶硅、光纤、锂电池等新产品大幅增加,高技术产业增长38%,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89家和261家。

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循环工业占比达到60%,高耗能、资源类行业占比下降。

新能源装机接近1000万千瓦,发电量占比达到20%,格尔木、德令哈入选国家光伏发电领跑基地。

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海西是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作为来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省政协委员、海西州政协副主席雷海兰拿出一份提案说,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高速发展,服役民航飞机退役的数量逐年增加,退役飞机的处置问题逐步显现。由于我国没有专业化的飞机检测及拆解基地,所有退役飞机都由产权所属公司自行处置,航空材料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是我国航空产业的短板,也是我们发展的机遇。

雷海兰说,海西正在引入中国西部(柴达木)飞机回收中心项目,项目投资约30亿元,建成后年消耗电量10亿千瓦时,我们希望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让这一项目尽快落地海西,进一步促进海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热词之八:补足短板

——以百姓之心为心倾力补“幸福短板”

近日,经国家统计局核定,省统计局正式发布2017年我省主要经济发展数据。

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642.8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1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农牧民收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我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之以恒用小财政托起大民生的可喜变化,也是我省对接“十三五”规划纲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到2020年与全国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比2011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省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教师王劲华的感受是,在实现了吃饱穿暖,孩子有学上等基本民生保障之后,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亟待关注和改善。

“现在,大家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非常大,教师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初三、高三等年级的学生也非常需要心理疏导和调整,希望学校能建起心理疏导中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从“四个扎扎实实”到“四个转变”,从“深化改革”到“脱贫攻坚”,从“打造样板”到“文明创建”,从“动能转换”到“补足短板”,一个个“热词”是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点赞,其背后承载着青海可感可触的现实变化,承载着590多万青海各族群众对未来的新期待。

从热词中触摸“青海发展脉搏”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民生问题,也是一个时间节点的集体记忆。

你一定还记得,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成功申遗,当“可可西里是世界上最大、最年轻的高原的一部分,拥有非凡的自然美景,其美丽超出人类想象,在所有方面都叹为观止”的评语广为流传时,作为青海人的那份激动和自豪。这是青海潜在的生态价值被世界所发现和认可,是青海的绿水青山和冰川雪山即将释放出巨大的后发优势,转变成金山银山的先兆。

你一定还记得,2017年的夏天,青海在全国首次连续7天、168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的消息火遍朋友圈。这个看似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其背后是青海发挥比较优势,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实现动力转换,推动产业转型的一次能量大爆发。

你一定还记得,民小、共玉、花久、大循隆等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由省会西宁至黄南、玉树、果洛、海西、海南、海北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全部通达高速公路,青海迈入“高速时代”,全面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全省实现高速公路市州全覆盖新成就的畅快和便捷。

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2017年,我们为青海的发展进步喝彩;在同心同德、奋发有为的2018年,我们共同描绘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蓝图。

透过这些语言和文本,我们触摸到青海发展的脉搏,感受到青海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百姓关切和社会前进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