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日】青海:“玉树牦牛”“互助青稞酒”“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等品牌建设 成果斐然
长云融媒讯(记者 鲁海曦 通讯员 王世倩 陈青)“绿色算电”“青海家宴”“凌小蛰”“热贡艺术”“青绣”……这些青海人耳熟能详的字眼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空间成为“热词”,“流量”飙升的同时这些本土品牌的成长也承载着青海多年来“四地”建设的不懈努力。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青海以“玉树牦牛”“互助青稞酒”“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等品牌建设成果斐然。
从2024年开始,青海省委省政府先后带队赴西班牙、匈牙利、香港,以及对口援青省市开展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话题量突破30亿次,品牌宣传拓展出新模式,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五一”黄金周,“青海臻品”走进北京、上海等地,青海43家企业携200余种“绿色臻品”展销,融合文化、旅游独特资源推介,“青绣”、藏式挂毯等非遗产品走秀,餐饮美食文化宣推品鉴。
近年来,依托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非遗文化等资源优势,青海省陆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高质量推动全省品牌建设工作。制定印发《青海省品牌建设发展实施方案》《青海省商标、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工作方案(2024—2025年)》等文件,强化品牌建设方向引领。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注册商标8.58万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7件,“柴达木枸杞”、“湟中燕麦”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名录》,“藏毯”、“玉树虫草”、“互助青稞酒”、“柴达木枸杞”入选《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2024年,全省授权专利5134件,同比增长28.8%。同时,对2015-2021年评定的33家“青海老字号”进行了复核。2024年,安排品牌建设发展专项资金935.77万元,支持开展品牌推介活动;奖励“中华老字号”“青海老字号”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定品牌;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资金1500万元,支持农牧业特色品牌建设。
“世界牦牛看中国,中国牦牛看青海,青海牦牛看玉树”。“玉树牦牛”是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完美契合的独特物种,从生态角度、精神层面、经济价值、文化内涵等方面,都体现出牦牛其核心价值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对牦牛的感恩之情。截至目前,“玉树牦牛”已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青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等;“玉树牦牛区域公用品牌”被评为沿黄九省(区)品牌建设年度优秀案例,2025年荣获 《CMG乡村振兴观察报告》2023-2024典型案例。
青海“互助青稞酒”,2022年10月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2023年,互助县青稞酒总产能5.71万吨,实现产值3.84亿元,其中互助青稞酒国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企业产值占全县青稞酒总产值的90%以上。截至目前,互助县青稞酒生产企业21家,用标企业20家,用标率达到95%。
随着今年“中国品牌日”的到来,青海的“玉树牦牛”“互助青稞酒”“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等为代表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企业蓬勃发展,借助《青海省2024年“山宗水源 惠游青海”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方案》的推动实施,民俗市集、美食品鉴、文创展销、非遗体验、游戏互动等特色文旅活动,“夜经济”“豹街”等顺势“出圈”,多渠道广泛传播青海的特色产业品牌故事,引导、激发和释放文旅消费市场活力。
下一步,青海省将围绕品牌知名度、品牌孵化、商标保护、品牌推介等方面,围绕产业“四地”建设,持续加大全省商标品牌产品(商品)推介力度,提升“青字号”产品影响力和美誉度;积极推荐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或相关博览会、论坛会、展销会,助力企拓展市场、寻求合作,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度。更好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形成政府主导、政企联合、社会参与、强力推进的建设格局。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推动实施商标代理行为、商标印制行为、商标用标行为等信用评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