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奋发有为·实干】青海:以水为墨绘就江源生态长卷
长云融媒讯(记者 张玲 文翔昊 李文熹)近年来,我省水利部门以“四水四定”为纲,以“五横五纵”水网为脉,从制度创新的“软约束”到水网建设的“硬支撑”,让青海成为守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大局担当,走出了一条高原特色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记者在西宁市大通县北川渠智慧管理平台看到,早晨8点放水,闸门在远程控制下缓缓打开,万亩农田畅饮定制甘露。据介绍,大通县北川渠管理所根据每天的用水需求进行实时控制或者定时控制,让每个闸门成为智慧灌溉的“智能关节”。
西宁市大通县北川渠管理所所长 杨金元:灌区实行轮灌制度与信息化监管相结合的高效管理模式。一方面,根据作物灌水需求和渠道输水能力,制定分级轮灌制度,减少水量损失;另一方面,结合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的建设,灌区计量设施全覆盖,水闸、斗口实现远程控制,灌区灌溉用水达到全过程精准计量和管控。
全长34公里的北川渠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管理水资源,将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灌区发展的红线,根据农作物用水需求科学制定用水计划,将年度用水指标分解到各用水户,建立县、灌区、乡镇、村委会、用水户五级水权分配机制。
青海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 吕强:“四水四定”主要是体现一个水资源刚性约束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向生态过度索取,在规划阶段我们要进行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论证,在项目建设阶段我们要进行项目水资源论证,使我们的规划项目建设在我们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在青海取用水管理平台,全省4635个取水口的实时数据正在跳动,95.1%的非农业取水口实现在线监测。这样的精准管控,源于我省构建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体系”。
青海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 吕强:坚持节水优先,开展节水评价160项,签订节水合同26项,2024年度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29亿立方米,推进全省取水许可移交换证,水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彰显。
如果说“四水四定”筑牢的生态根基,那么“五横五纵”的水网规划则为青海大地编织了一张绿色生态网络。随着海拔2800米的大通大河滩水库的开闸蓄水,不仅补强了瓜拉河流域的水利设施,还通过联网、补网进一步巩固了“五横五纵”水网在河湟谷地等城镇化区域的支撑作用。
青海省大通县大河滩水库主任 王宏武:大河滩水库工程可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生态环境。同时,通过水库调蓄,可有效保障大通县近30万人的供水安全,承担桦林乡境内2000亩农田灌溉任务
2024年以来,我省水利部门为织密“五横五纵”水网布局,开工建设蓄集峡水库德令哈供水工程、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以及塔塔棱河、哈拉河等6座中小型水库,实施布哈河、湟水等4项主要支流治理,引大济湟工程也从建设向投产达效转段。
青海省水利厅规财处二级主任科员 马祥英:青海水网建设按照“东西成网、南北多点、空间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用水并重,大中小水利工程并举,不断织密全省水网。
当生态水网遇见数字变革,当刚性约束碰撞创新智慧,在青海这片热土上,正在编织守护中华水塔的“绿色璎珞”,为美丽中国标注新的生态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