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朱亚辉:在西部山乡点亮教育灯塔
长云融媒讯(记者西宁台:王姝懿 刘楠 张坤)在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兼具“选调生”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双重身份的朱亚辉,正用青春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精彩人生。
走进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农家书屋时,朱亚辉正在给村里的学生授课。
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朱亚辉:我们想专设一个兴趣班,提高一下我们孩子的电脑技能。
教育帮扶,是朱亚辉驻村工作的破题之钥。利用寒假开设电脑兴趣班,组织冬令营参观省市文化场馆,这位29岁的河南姑娘将“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播撒在高原乡村。通过两年多的朝夕相处,她摸清了每个孩子的性格特长,内向的刘磊在她的鼓励下变得开朗。
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学生 刘磊:我们平时称呼她姐姐……她也会分享一些知识给我们,她让我的胆子也变大了,还让我学习到了我在学校学习不到的知识,我们很喜欢她。
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村民 胡生中:朱老师很好,把巴汉村的小学初中的孩子带动起来了,对孩子们帮助挺大的。
朱亚辉的驻村日志里,写满民生温度。走访重点保障户时,她总带着政策手册;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她创新实施“文明积分制”,带动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
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村民 李成绣:我住院的时候他们也过来看我,关心我……雨露计划我们也享受了。
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朱亚辉:我们倡导这些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村级治理、村级监督,还有环境卫生整治这些活动……去撬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
从大学生到乡村干部的身份转变,朱亚辉用实干给出答案。她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建立“农田技术+教育帮扶”机制:在农家书屋开设兴趣课堂;新建3座养殖大棚,实现村集体增收。
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党支部副书记 吴建明:(驻村工作队)到我们村以后,我们的村容村貌都改变了。种植的种子每年都给我们提供,帮扶我们修建了三个棚,对我们村的养殖户来说得到了实惠。
朱亚辉的故事,是青海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高原大地上,无数像她一样的选调生正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真心换得真情,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