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青海·万千气象看海东】发展特色产业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长云融媒讯(记者 殷一元 孔维东)每年旅游旺季,行走河湟谷地上的城市海东,从黄河两岸到湟水河两岸,美丽乡村如珍珠般点缀其间。这几年,海东市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劳动品牌,有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
走进民和县七里花海景区,崖菊、龙爪菊、千头菊等形态各异的菊花争奇斗艳,把秋天的色彩渲染得别样多彩,引得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体验这秋天的美丽景致。
西宁游客 施文德:我们都来了好几次了,没想到在这儿能打造出这么漂亮的一个花海,美丽的一个大花园,每次来都流连忘返。
甘肃游客 李程锦:感觉好像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好看的地方,给人感觉心情特别舒畅。
海东市民和县七里花海景区工作人员 杨婉:从5月份开始开园,我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品种的花,我们花卉总共有30多种,让游客有一种不一样的花卉观赏.到旅游旺季的时候,我们每天的接待游客量达到3000人次。
然而,这样一个生机盎然的“百花园”,在2015年底前还是一个人均纯收入仅为2600元,村集体经济为零的“贫困村“。2016 年,古鄯镇山庄村通过“党支部+景区+农户”模式,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脱贫攻坚、旅游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工作相结合,依托山庄村的旅游资源,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国家扶持的发展集体经济资金投入到七里花海景区建设中。建成运营的七里花海景区,不仅保护了生态,美化了乡村,也催生了大山脚下的乡村旅游活力。今年截至目前,七里花海景区累计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海东市民和县七里花海景区工作人员 杨婉:带动了68户农户就地务工,增加了稳定的收入,同时吸引来了大量的游客,让我们的腰包更鼓,让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海东市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出了“花经济”。民和县南垣牡丹园自2016年建成开放后,每年 5 月牡丹盛开的时候,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至。栽植有200余万株油用牡丹的南垣牡丹园,也成为全省最大的油用牡丹种植基地。
记者 殷一元:牡丹花不仅可以用来观赏,它的籽能够用来榨油,花既能酿酒还能泡茶,甚至还可以做成护肤品面膜,可以说一朵花从种到收到后续的深加工产品都有村民的参与。
海东市民和县南垣牡丹园务工人员:我们在这里摘花拔草浇水,一年也能挣一万块钱,在这里收入也好。我们在家附近(工作),也能把家里的老人操心照顾上。
开园以来,南垣牡丹园带动了23户105名南垣村村民参与牡丹种植。旅游旺季时,这里平均每天接待游客量超过2000人次。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附近的农户们先后办起了农家乐,游客在游玩赏花的同时,也能品尝地道的农家小吃。与此同时,当地在旅游业发展中融入牡丹文化,延伸产业链,整合西沟乡全区域资源,打造出了以牡丹文化为主体的一系列旅游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牡丹花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满园牡丹带着乡亲们脱了贫,致了富,南垣村也在“花经济”的引领下绽放出新活力。
不仅如此,海东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赋能乡村振兴,不断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海东六个县区的绿色农产品渐成气候。乐都区建起青海省规模最大的万栋拱棚基地;互助县着力打造“七彩农业”蔬菜品牌。如今,海东农业恰似黄河上游一只丰盈的“彩篮”,内里有菜有果,有鱼有肉,盛满了海东的高原特色。据了解,2023年,海东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外出务工人员达7.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8万人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52%。
海东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科科长 张胜:因地制宜发掘特色资源,我们将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精神实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