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青海职业教育赋能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青海省健全制度体系,优化资源设置,加强平台建设,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动力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省各职业院校落实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根据社会就业形势变化,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2023年,为我省各行各业培训高技术技能人才3.5万余人次。王闻笛五年前毕业于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去在学校的知识技术积累,让他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
青海省血液中心消防控制室安全员 王闻笛:我在校期间学的是消防工程技术,现在也拿到了消防设施操作员的中级资格证书。这一切离不开母校的培养,现在我对自己的生活也相对满意,未来一定会持续精进自己的职业本领,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我省积极搭建职业学校与当地产业园区、企业的合作平台,各职业学校与省内外145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与45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班等,设立25个大师工作室,培育15个产教融合性企业。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青海日出昆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对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重点企业,建设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完善“仿真+全真”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产教资源匹配、供需对接、双向互促的新局面。
青海日出昆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建康:今年8月份,我们双方申报了青海高原清洁能源市域产教联合体,涵盖了两所本科院校、四所高职院校,九所中职院校。同时还联合了青海省从事清洁能源产业的22家企业,一方面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企业的运营问题,同时还能使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效地衔接,这种合作能极大地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按照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和民生需求,立足青海地域禀赋,我省职业教育重点建设环境保护、化工技术、有色金属材料、新能源发电、农牧业等专业(群),优先发展康复治疗、公共服务等人才紧缺的专业(群)。开设专业基本覆盖全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今年还新增光伏工程、大数据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康复医疗等16个专业,专业与产业结构匹配度明显增强。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 王志宏:长期以来,学校扎根青藏高原,传承交通特色,对接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为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8万余名扎根高原、坚守奉献的技术技能人才。下一步,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将围绕国家“新双高”建设,重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更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青海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一项项措施,一组组数据,真切体现出我省职业教育紧跟经济、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在规模、结构、模式、服务等方面与区域重大战略协调互动,为推动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未来,青海职业教育还将不断优化类型定位,持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更多扎根高原、服务产业、创新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青海工匠,正在成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