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举行2022年三季度线上新闻通气会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杨燕)2022年1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举行2022年三季度线上新闻通气会,对今年1-10月青海省金融运行情况、绿色金融发展、青海金融联合宣传教育等情况进行了通报。
1-10月全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年初以来,全省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稳经济大盘”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金融发展,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存贷款保持增长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10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361亿元,比年初增加624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住户、财政与企业三大部门齐力拉动存款增量创近年同期新高。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7045亿元,比年初增加189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资金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前三季度,全省新增绿色贷款97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新增93亿元,金融支持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力度不断加大;1-10月,全省新增交通运输业贷款47亿元,同比增长6.5%,金融助力基础设施补短板持续发力;1-10月,全省新增涉农贷款71亿元,占到全部贷款增量的37.6%,同比增长4.6%,其中新增农户贷款54亿元;前三季度,全省新增已脱贫人口贷款4亿元、新增服务脱贫人口项目贷款7亿元,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力度持续加大;1-10月,全省新增小微企业贷款98亿元,增量是去年同期的7.7倍,保市场主体战役中凸显金融力量。
金融支持稳住经济大盘政策和接续措施有效落地。1-10月,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向省内金融机构提供258亿元资金支持,其中阶段性货币政策工具115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涉农、清洁能源、交通物流、科技创新等领域精准支持,在市场化和自主协商原则下,全省金融机构对2876户企业的166亿元到期贷款实施延期,累计为困难群体办理贷款展期、延期、无还本续贷超136亿元。1-10月,全省新发放一般贷款(不含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4.5%,较上年同期下降0.3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5%,较上年同期下降0.16个百分点。
科技赋能小微企业融资加速。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持续推动“青信融”平台优化升级,丰富平台产品、完善系统功能,全方位为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便捷的贷款申请通道。目前,“青信融”平台注册企业3.76万户,上线金融产品399个,撮合融资77亿元。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依托“青信融”平台,联合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开展以“贷动小生意、服务大民生”为主要内容的“甘霖工程”金融服务活动,已为城西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6.9亿元。
围绕“四个聚焦”赋能绿色发展显成效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构建组织体系完备、产品服务丰富、政策协调顺畅、安全稳健运行的绿色金融体系。
聚焦机制建设抓落实。结合青海实际,从制度建设、金融服务、风险防范、监测评估、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层面搭建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操作性架构;推动将绿色金融纳入全省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双碳工作实施意见等顶层设计,为绿色金融发展汇聚合力;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将碳减排、节能环保成效纳入授信审批考虑条件,持续规范绿色项目认定和统计;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落地,以央行低成本资金引导信贷资源流入绿色产业项目。三季度末,全省9家金融机构获得人民银行66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撬动贷款合计110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4%,共支持省内36家企业的47个项目,预计年带动碳减排量325.72万吨。
聚焦产品创新优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专营体系建设,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提供差异化、贴合式的金融服务,重点解决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因素不确定等问题,支持清洁能源集约化发展和风光水火多元高效调解能力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乡村振兴活畜贷”、“江源农牧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等问题,持续加大对绿色有机农畜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三季度末,全省生态农业贷款余额136亿元,同比增长18.9%。
聚焦生态保护求实效。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绿色金融体系,围绕生态保护的金融需求,在资金结算、授信融资等方面探索新模式,加大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项目信贷投放,推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优化国家公园建设配套金融服务,制定专项金融支持计划,积极对接支持草甸草原、森林灌丛、河湖湿地、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系统保护重点项目,助力生态良性发展。三季度末,全省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贷款余额18亿元,同比增长6.9%。
聚焦绿色普惠促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支持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引导黄南州建立“人民银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四方联动的绿色有机畜牧业特色监测工作机制;纵深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协调发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小微企业的纳税信用评价结果”为抓手,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优先满足绿色普惠领域信贷需求,创新“兴农信用贷”“绿色农家贷”等100多种信贷产品,提升绿色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匹配性;深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不仅为全省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金融动力,也为小微企业提高融资可得性和提升经营绩效提供契机。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将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一是持续提升供给效能。聚焦产业“四地”“生态高地”建设、“零碳”产业园等重点工作,创新开发多元金融产品和信贷支持模式,合理降低企业绿色融资综合成本;以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为突破重点,拓展基于各类环境生态权益的碳金融产品;逐步开展消费端绿色金融个人业务,在引导和鼓励绿色需求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二是加大协调合作力度。加强政银企合作,帮助金融机构准确把握绿色发展重点方向、便利获取绿色项目信息、积极对接资金需求,实现绿色项目精准识别和金融资源精准对接,建立“由产到融”“由融到产”的商业可持续产融合作机制。三是探索开展转型金融。认真研判青海省高碳行业和企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需求,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开展转型金融政策指导,推动金融机构优化高碳行业的信贷管理机制,布局转型金融支持有序绿色转型。四是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绿色金融风控体系,准确认定绿色低碳项目,严格把关防范信贷风险。定期对各市州、各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绿色债券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持续开展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