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青海这十年︳量质齐升 谱写商务发展新篇章

来源:长云网作者:杨燕编辑:刘羿楠发布时间:2022-10-12 查看数0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杨燕)10月12日,“青海这十年”省商务厅专场新闻发布会在西宁召开。青海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小民就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商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效做了详细介绍。

十年来,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交出了快速发展的合格答卷

2021年,青海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47.8亿元,比2012年增长近1倍。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6.4%,增速位居全国第5位。其中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4位,进口增速位居全国第7位。今年1-8月,进出口同比增长56.8%,高于全国增速46.7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国第二位。十年来,全省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3家,合同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今年1-8月,实际利用外资1215万美元,同比增长2.4倍,增速位列全国第二位。十年来,我省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达2.4亿美元,年均增长27.9%。2021年实现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05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73%。

十年来,从供需两端发力,扩内需促消费取得新进展

居民消费从“温饱”向“品质”转变。2021年,我省汽车、金银珠宝、化妆品等升级类商品销售额较2012年分别增长217%、29%和174%,城乡居民消费逐步向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发展。2021年,全省市场主体达54.7万余户,比2012年增加37.8万户,增长2.2倍。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由214家增加到729家,增长2.4倍。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由2012年末的109.44亿元提升到2021年末的194.02亿元,增长近80%,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由2012年末的21.39亿元提升到2021年末的44.99亿元,增长1.1倍。共享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以及“宅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快速发展,物流、快递企业及分支机构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县级行政区域,电子商务已经融入百姓生活各方面,2012年,我省电商消费还处于萌芽阶段,到2021年,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67.4亿元,网络购物额469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发了覆盖全省的数字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为商贸企业经营、政府决策指导提供支撑服务。采取“政府促销+市场化促销”紧密结合方式,以政府信誉为企业促销活动增信背书,既解决企业单独促销信誉度不高、效果不佳的问题,又解决财政资金投入有限的问题。

十年来,主动适应变化,推动对外贸易走上快速健康发展轨道

出台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稳外贸10条措施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建立联点帮扶工作机制,探索“政府+信保+银行”融资新模式,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改革试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达到83.5%,位居全国第二。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12个、青海特色商品国际营销网点19个、综合性进口商品展销中心16个,黄南、玉树、果洛3个州实现了进出口破零。全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143家,培育出盐湖化工、农畜产品、光伏组件、文化产品等10多种出口千万美元产品,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增加了36.26个百分点。十年来,和我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及地区达到180个,2022年前8个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亿元,增长1.4倍,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贸易额达11.2亿元,增长1.8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相比2012年实现了从无到有,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大幅提升。2022年前8个月,聚氯乙烯、金属锂、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出口分别增长5.9倍、15.1倍和42倍。跨境电商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截至今年8月,西宁综试区完成进出口3.86亿元,西宁综试区、海东综试区累计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4.86亿元,为全省外贸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十年来,建平台拓通道构体系,商务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2016年,建成运营青海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2019年、2020年,海东市、西宁市分别获批成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2年1月,西宁综保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营,结束了我省没有高水平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历史。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创办了全国唯一以生态为主题的国际化、专业型展会——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初步具有了全国性品牌影响力。同时,牵头谋划并联合西部五省区推进了中尼陆路贸易通道建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首发面向南亚的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推动中尼国际陆路贸易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开辟西宁至东京、吉隆坡等10条国际航线,完成青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版建设及推广应用,2021年西宁机场航空货运吞吐量达3.6万吨,口岸物流时效大幅提升,运输成本持续降低。从2016年成功开行青藏地区首列中欧班列,到目前国际货运班列已通达9个国家12个城市,累计开行38列。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冷链物流综合示范、县域商业体系、供应链体系建设纳入全国试点。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亿元以上农产品市场15家,已开业大型商业综合体由2012年的2家增加到现在的11家,建成特色夜间经济街区50多个,培育打造省级示范步行街3条、特色步行街7条,认定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1个,认定34家“老字号”企业,全省商贸流通设施实现硬件、业态和配套升级。

十年来,持续加强跟踪服务,双向投资实现平稳增长

出台促进外资增长、利用外资工作20条等政策措施,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级经开区和省级开发区引资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我省引项目、强产业、促发展的重要平台。新能源、生物医药、金融租赁类优势产业项目,占引进资金的比重达47%。2012年以来,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青投资,共引进项目124个,累计投资额5.56亿美元。特别是2019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长6.8倍,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我省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全省对外投资合作领域大幅扩展,市场已拓展到30个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6600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从2013年的625万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5558万美元,增长7.8倍。

十年来,聚焦民生保障,在为民惠民上作出积极贡献

累计新建、改造农产品市场150多个,“万村千乡”农家店覆盖全省100%的县、90%以上的乡镇和85%以上的行政村。在全省41个县实施了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程,建成41个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3028个乡(镇)村级电商服务站点,累计为农牧区开展电商培训11万人次,直接、间接带动创业就业2万余人,实现农产品上行超过25亿元,助力农牧区9大类千余种商品实现触网营销。积极支持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极大改善了全省农牧区商贸环境,为助力全省脱贫攻坚目标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家和省、市州三级肉类、蔬菜等主要生活必需品储备体系基本建立健全,与山东、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区建立联保联供机制,在全省确定应急保供企业117家,应急投放网络点979个,推动建设了一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成县级物流配送中心41个,商务便民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将原有的52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整合至目前的4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贸易合规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全国率先开展成品油综合监管,启动实施家政服务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出台系列促进商贸领域相关行业恢复发展政策措施,支持806个内外贸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有效应对疫情对商务经济的影响。

下一步,青海省商务厅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务实作风、创新举措,全力促消费、扩开放、优环境,努力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