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这十年|大通:创新驱动发展 经济总量突破百亿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刘羿楠)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大通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呈现新气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新提升、迈上新台阶,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全面小康。大通县先后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青海省唯一入选县),荣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全国双拥模范县‘五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县‘九连冠’”等殊荣。
十年来,大通县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2021年达132.5亿元,年均增长6.9%。人均生产总值快速增长,2021年达3.28万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7.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2021年达到3.7万余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2021年达到1.5万余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17万元增加到1.8万元,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改善。2021年财政收入达到9.54亿元,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2.9%,居西宁市五区两县之首。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29.3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6.13亿元,年均增长5.2%,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市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考评优秀地区。
十年来,大通县始终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产业结构、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2021年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2:52.3:30.5,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4.9%,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位居全市第二。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4%,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76.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29.8亿元。电子商务、养老健康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建成可可西里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标志性文旅项目,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年均收入保持2位数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近40.37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5%,2021年达到14.19亿元。
十年来,大通县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成功打造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型企业28家、研发中心4家、农业科技园2家等。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推行链长制、包保制等,成功举办三届铝镁合金高新材料产业论坛,引进西北工贸城市综合体、年产10万吨铸造铝合金等招商引资项目140项,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4.8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家,新增限额以上企业7家,总产值达246亿元。高原康养生态文旅城、腾讯云创新基地等项目纷至沓来,西宁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以北川工业园区为支点,持续延长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杠杆,共入驻工业企业129家,技工贸总收入达516亿元。
十年来,大通县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永续性生态支撑。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完成国土绿化16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8.1%提高到4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8.38㎡增加到8.8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5.88%增长到37.82%。深化河(湖)长制,润泽桥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标准,大河滩水库开工建设,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基本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评估达到优秀。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治理,累计完成“煤改气”锅炉改造723蒸吨,PM2.5浓度下降至31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6%。累计治理水土流失355.4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信访举报问题办理扎实推进,高质量完成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大通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十年来,大通县始终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添动力,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公车改革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推行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1+7+20+311”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系。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县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成立运行。四级紧密型医联体改革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县供销联社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先进单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力打造“一键大通号”,当好金牌“店小二”。市民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实现23个部门143项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办结率达100%。行政审批事项从132项减少至59项,企业开办时间由15天压缩至1个工作日。构建投资项目并联审批“一站式”运行模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90个工作日。东西部协作、住建部定点帮扶成效明显,投资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7个,引进小微企业3家。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高质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村集体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十年来,大通县始终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高标准推进城乡建设,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编制完成《大通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等规划,“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试点初显成效,城镇化率达51%。开展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行动,矿山东路道路改造等22个城市项目和东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等30个农村项目扎实推进,宁张公路沿线(大通段)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启动,城市“三区六点一带”和乡村“5带60村”城乡发展布局基本形成。严格落实街长制和门前“六包”责任制,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0%以上,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三乡工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成效突显,建成6个美丽城镇、276个高原美丽乡村,新改建厕所29717座,农村污水管网达135公里,42个村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86.19%。286个村、37.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17112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持续深化县乡道路养护体制改革,全县列养农村公路1730.3公里,县、乡、村道路经常性养护率分别为100%、100%、70%,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
十年来,大通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建设,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累计改造保障性住房、棚户区、老旧楼院30257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22平方米,较2012年增加11.13平方米。建成使用爱老幸福食堂11个、日间照料中心12个、农村老年之家129个,惠及2.65万人。10年来北大、清华录取84人,8人分别摘得全省文理科状元。累计投入18.3亿元,新改建中小学5所、幼儿园68个,新增学位1.8万个,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楼等建成投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完善。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乡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十年来,大通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大力选树培育示范典型,创新推进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桥头镇八一社区等3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市首批社区“石榴籽家园”,创建全国和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3个,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等称号。深化双拥共建活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国防教育不断加强,双拥模范县成果持续巩固。创新“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方式,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信息化防控体系建设,“雪亮工程”建成投用,“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8.8%以上,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大通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明旭说:“大通县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全面系统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领悟执行好,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