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这十年|湟中:群众获得感更加真切实在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刘羿楠)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湟中区在“宜居宜业宜游新湟中”建设中迈出坚实步伐,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长足进步。
十年来,湟中区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系统化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两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美丽湟中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累计完成人工造林7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2.5%,较2012年提高8.5个百分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完成“煤改气”547蒸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以去年为例,湟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3.4%,比2012年增加105天。累计整治河道23.2公里,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十年来,湟中区致力于改善民生,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深入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发展红利更多转化为民生福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93.7%,年均增长6.8%,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通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在对口援青力量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力帮扶下,全区156个贫困村退出,8980户、2870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0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3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3%。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组织创新奖,脱贫攻坚“湟中路径”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十年来,湟中区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人均翻了一番,去年经济总量跨上200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健康。作为全省农业大县,湟中区始终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供给为己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16万亩,耕地保有量稳定在85.48万亩,粮食产量连续10年丰产丰收。2021年,农牧业总产值达48.3亿元,是2012年的1.14倍。
湟中依托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借助塔尔寺这张金名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持续在培育文化旅游产业上做文章。建成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带4条,建立星级乡村接待点27个。打造3A级以上景区10个,总数位居全省各县区首位。成功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累计接待游客5290万人次,创造文化旅游收入143.39亿元。文旅产业呈现“井喷发展”之态,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4%。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以鲁沙尔城市更新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传统观光型旅游向生态体验型转变,为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奠定基础。
2019年,湟中区完成撤县设区,这是湟中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湟中发展新篇章。十年来,湟中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补齐短板,城乡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26.43%提升至50%。外环内网道路骨架基本拉开,新建改扩建县乡道路625公里,“两通”目标全面实现,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美丽城镇6个、高原美丽乡村283个,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2万户,75%的行政村“旧貌换新颜”。城乡垃圾处置率达95%以上,380个行政村环卫设施实现全覆盖,108个村遴选为省市清洁村庄。
十年来,湟中区致力于区域治理,服务发展能力和水平日益提升。先后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单位632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完成各项改革任务160项,全区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理顺部门权责3762项,“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取消、承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8项,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7%,252项事项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管理,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群众办事基本实现了“只进一扇门”。农业农村、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坚持依法治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完善综合应急体系,“一村一警”治理新模式实现全覆盖,治安案件发生率下降26.6%,全区社会大局和谐有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湟中区委副书记、区长郭健说:“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将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各项部署,争当‘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排头兵,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