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十年丨青海省产业“四地”蓄势起步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张静)9月30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青海工信高质量发展非凡十年新闻发布会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工业和信息化战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完善政策链、稳定供应链、建强产业链、优化服务链,全省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贡献了工业力量、提供了重要支撑。
工业投资保持平稳,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十年来,青海省坚持以调结构、促转型为导向,扩规模与优结构并举,累计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5139亿元,年均增长3.3%,其中累计实施工业重大投资项目760个,投资总额3083亿元。尤其加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建设力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5.2%和14%,相继建成万吨级晶硅及硅材料、万吨级高档电解铜箔、万吨级碳酸锂、万吨级碳纤维、万吨级锂电正负极材料、兆瓦级晶硅电池及组件等一批建群强链的重大产业项目。光纤、铜箔、碳酸锂、锂电池、碳纤维等产品从无到有,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锂电储能、光伏制造等产业集群由弱变强,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8%,循环经济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65%,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增长动能加速转换,产业“四地”蓄势起步。十年来,青海省坚持不懈育主体、强链条、建集群、促集聚,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钾肥支撑了全国一半的农耕用肥,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居全国首位;建成全国首条全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通道、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构建形成从电子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制造,到系统设计与集成、光伏电站建设和运维的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迈出坚实步伐。同时,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壮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天空之境”等工业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产业“四地”业已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十年来,青海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贯彻“双碳”发展战略,聚焦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一体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得到有效遏制,传统行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累计出清钢铁落后产能98万吨、煤炭324万吨、水泥50万吨、铁合金28万吨、碳化硅25万吨,累计节能170万吨标煤、节水1115万吨,资源综合利用4310万吨。累计安排5.63亿元省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点领域515户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电解铝、水泥、有色等重点用能领域能效水平已达到或接近行业标杆水平,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年累计下降超过20%,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稳步推进。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副厅长杨忠表示,未来一个时期,青海省工业战线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施“一优两高”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强主体、壮链条、聚集群,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活力和产品竞争力,加快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为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提供坚强支撑,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