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青海这十年|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的守护者

来源:长云网作者:张静编辑:刘羿楠发布时间:2022-09-23 查看数0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张静)9月23日,记者从“青海这十年〞省林业和草原局专场新闻发布会了解到,这十年是青海林草生态建设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十年来,青海在奋力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高标准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协同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加快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进程,积极做好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开展4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内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打造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通过森林草原保护修复,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更高层次上为推动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示范。

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十年来,持续筑牢“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和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强化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治理、荒漠化治理、重要湿地保护和修复,不断增加林草资源总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2012年至2022年,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066.9万亩,累计完成防沙治沙89.13万公顷,全省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效治理可治理沙化土地达30%以上。

草原有效管护和治理

十年来,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原治理等草原工程,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2012年的54.22%,提高到2021的57.8%。鲜草产量达到10549.5万吨,每年约2.45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2.29亿亩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十年累积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227.46亿元,79万户农牧民受益,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全面推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机枸杞、沙棘深加工、草种繁育、中藏药材、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特色优势产业,让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认真落实森林、草原、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惠民政策,积极吸纳农牧民群众参与林草生态工程,稳定生态管护员队伍,在巩固脱贫成果、服务乡村振兴上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形成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发展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

全面强化森林资源管护

十年来,坚持一手抓资源培育,一手抓资源保护,通过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依法加强林地、草地、湿地保护。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我省湿地面积7651万亩,占全国湿地总面积3.5亿亩的21.86%,面积居全国第一。依托“林草长制”“双包五联制”“专项督察制”压紧压实相关责任。大力推广“人防”+“技防”+“物防”,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立体森林草原防火监测体系,全省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取得连续35年无重大火灾的优异成绩,林草高质量发展基石不断夯实,林草资源越管越多、越管越严、越管越好。

全面推动林草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十年来,系统梳理、深度挖掘、准确提炼林草生态文化内涵,培育选树南北山植绿、玛可河守林、沙珠玉治沙、铁卜加护草、可可西里坚守等先进典型。大力推进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把丰富的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资源打造成自然生态体验区和环境教育展示平台。加强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生态旅游、观光体验、民俗文化等生态文化产业园。开展生态课堂进校园和自然体验活动,探索建立规范、现代、专业的自然教育体系,建设了一批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博物馆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体验和教育基地。近年来,青海多幅生态摄影作品获国际摄影奖,形成了“青海生态摄影现象”,充分发挥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支撑作用。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尔平介绍,下一步,全省林业草原工作将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林草局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持续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