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十年|青海经济总量连续跨上两个千亿台阶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陈星霖)9月22日,“青海这十年”省统计局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十年来,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当前全省正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全力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青海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克服三期叠加、新冠疫情等困难挑战,扎扎实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经济总量连续跨上两个千亿台阶,由2012年的152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347亿元,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56398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742美元,较2012年增加4490美元。
基础产业供给稳定,坚守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产量连续十四年超过100万吨,2021年达109.1万吨,创20多年来新高。积极发展油料产业,2021年油料产量31.9万吨,实现三连增。居民“菜篮子”供应充足,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50万吨。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肉类、奶类总产量较2012年分别增长37%和26.2%。能源保供持续稳定,原油年产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天然气年均产量64亿立方米,发电量较2012年增长59.5%。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提高,一批事关青海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8.7%。新增铁路运营里程近100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2.1倍,民航通航里程增长1.9倍。“引大济湟”、石头峡、蓄集峡、玛尔挡等水利基础设施陆续建设,大电网实现县域全覆盖,全社会用电量较2012年增长42.4%。宽带青海基本建成,固定互联网用户增长3.1倍,5G网络所有县市全覆盖。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发展协调性不断提升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青海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改善需求结构,积极调整城乡区域结构,全省经济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1.4∶40.6∶48.0调整为2021年的10.5∶39.8∶49.7。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夯实,积极打造“四区一带”生态农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打响打亮“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29亿元,其中牧业产值占56.5%,比重较2012年提高4.5个百分点。工业支柱作用持续发挥,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保持在25%—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逐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7.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重点行业平均增速快于全部工业增速。
服务业主导作用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0%,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服务业吸纳就业147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3%,较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0%、2.4%;新兴服务业占比提高,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9%,比2016年提高0.7个百分点。投资关键性引领作用有效发挥,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补基础设施短板为主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2年的1.6∶43.0∶55.4调整为2021年的2.1∶31.6∶66.3,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3%,农业投资年均增长7.1%。民间投资年均增长6.3%,占全省投资的比重稳定在30%以上。
非公经济发展壮大。202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8.1%,较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151.2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54.6%,较2012年提高29.6个百分点。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化率达61.02%,较2012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2.3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10.2个百分点,供水普及率达到98.8%,燃气普及率达到94.5%。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成效明显,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根本改观,所有具备条件的乡、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年均增速高于城镇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较2012年缩小0.51。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产业新动能加快成长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青海省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3-2021年R&D经费支出累计157.5亿元,年均增长8.2%;财政科技投入累计98.7亿元,年均增长6.1%。创新成果不断显现,发明专利授权量、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较2012年分别增长3.5倍和1.8倍。特色农业发展良好,青海积极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枸杞、牦牛、藏羊、藜麦、冷水鱼等特色农牧产品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牛、羊肉产量较2012年分别增长1.2倍和21%,枸杞、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4倍和3.1倍。“青”字号特色农牧产品走出青海,2021年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值1.0亿元,冷水鱼、枸杞等农产品出口值2.4亿元。
工业新引擎加快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较2015年末增加10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2013-2021年盐湖化工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长21.6%。纯碱、单晶硅、多晶硅、碳酸锂产量成倍增长。钾肥(折纯)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2%。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额较2012年分别增长90.7%和1.4倍。全社会数字化消费需求猛增,电子移动支付普及,网络购物兴起繁荣,带动电信服务业高速增长,2016-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引领商贸发展新变革,2021年末全省共有城市商业综合体11家,吸纳就业人员1.1万余人,实现销售额4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