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十年|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 清洁能源发展成果丰硕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陈星霖)9月22日,“青海这十年”省统计局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十年来,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突出,清洁能源实现领跑。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全面落实“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重大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已建成的引大济湟工程子项目北干渠一期工程渡槽。谈林明摄
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9.8%,财政用于节能环保的支出年均增长6.3%。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届国家公园论坛成功举办,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制定出台,五级河长体系全面建立,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青海湖裸鲤、青海湖鸟类、藏羚羊、普氏原羚数量大幅增长,高原大地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态势。森林覆盖率累计提高2.3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多年达到100%,2021年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50%。
清洁能源发展成果丰硕。扎实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建成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比重超八成,太阳能发电量稳居全国首位,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从“绿电7日”到“绿电7月”,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不断刷新,国内首条清洁能源省际输送特高压通道“青电入豫”工程全线贯通,用实际行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截至2021年底,全省电力总装机为4286万千瓦,其中水电1263万千瓦、太阳能1677万千瓦(光伏1656万千瓦、光热21万千瓦)、风电953万千瓦,分别占29.5%、39.1%、22.2%,清洁能源装机3893万千瓦,占比达90.8%,新能源装机2630万千瓦,占比达61.4%。我省集中式光伏装机和光热装机均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成为第一大电源,为全国首个实现新能源装机过半的省级行政区。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始终秉持开放发展的理念,立足自身产业与区位优势,着力解决开放水平不高、基础条件薄弱、支撑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步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积极拓展对外经济业务,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优化国际市场布局,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对外贸易体制更加开放、透明、稳定,法律框架体系更加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贸易合作不断加强,西宁综合保税区实现封关运行,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服务平台基本建成,2013-2021年全省累计实现对外贸易总额93.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3亿美元。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推进。充分展示青海文化和生态魅力,持续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塔尔寺、互助土族故土园、祁连阿咪东索陆续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科学有序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最美湖泊、最美天空之境、最美花海、最美雅丹成为热门打卡地,高原大地快步向着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迈进。2018年、2019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突破四千万和五千万大关。藏毯、唐卡、青绣等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远销海外,文化产品出口值达到1.4亿元。
十八大以来,青海省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托清洁能源资源富集优势,全力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形成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服务全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青海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