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青海这十年|砥砺奋进勇争先 治水兴水谱新篇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穆春莹发布时间:2022-09-21 查看数0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马佩玉)9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青海这十年”水利专场新闻发布会。省水利厅厅长张世丰以《砥砺奋进勇争先 治水兴水谱新篇》为题,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水利事业发展情况,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张世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青海水利发展最快、群众受益最多、投资强度最大、改革成效最好的十年。十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兴水治水重要论述和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实际,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理念,把水利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省委、省政府领导高位推动、高效推进,多次组织召开全省河湖长制、重大水利工程、水旱灾害防御等重要会议,安排部署水利重点工作,带头深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保护一线,实地调研指导水利工作,建立省级领导包联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长效机制,带动全省各级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参与协同的治水兴水新局面。全省水利部门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统筹推进新老水问题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加快构建“水资源、水供给、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五位一体水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水利发展新格局,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保障。

这十年,水利投入持续增加,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水利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紧扣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刻把握青海水利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治水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实际,紧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全省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40亿元(为前十年的2.9倍),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水资源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全面增强。

这十年,民生水利工作不断加强,水利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各族群众水利获得感明显增强。十年来,累计解决10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260.6万人饮水安全水平、实现30.1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清零”目标,全省行政村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农牧区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分别达到80%和94%,干净水、放心水、致富水润泽了百姓心田,有效改善提升了农牧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实施了一批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草原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以沿黄四大水库灌溉工程为代表的农田水利工程网络建成投运,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2.1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6.87万亩,基本形成了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灌溉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水利力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定规范全省村级水利公益性岗位管理政策措施,累计设置村级水利公益性岗位1665人,48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上岗就业。农牧区供水工程运行管护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供水管理单位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农牧区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运行管理经费“三项制度”全面落实。建立了244个基层水利服务机构、225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组成的专业化管护队伍,有效保障农牧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供水效益稳定发挥,为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提供水利支撑保障。

这十年,水旱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完善,工程短板加快补上,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黄河干流防洪(一期)工程建成运行,防护干支流180余公里,实施了10条主要支流、91条中小河流治理;新建(加固)堤防(护岸)1052公里,治理12条重点山洪沟,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4座、淤地坝除险加固153座,203座水库(水电站)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逐步完善。全面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强化预报、预警、预案、预演“四预”措施,贯通雨情、水情、灾情、险情“四情”防御,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成49个监测预警平台,有效提升了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水利安全生产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十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水环境保护修复持续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四水四定”原则,依法依规开展取水许可审批,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建立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连续9年完成国家控制年度目标,2021年,全省用水总量24.02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75.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1.1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032,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进一步凸现。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西宁、格尔木、德令哈3市获得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创建15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3个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公共机构、51家水利行业节水机关,1006个省级节水型单位、居民小区、企业、灌区、高校等示范单位,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效益持续提升。综合治理小流域186条,兴建小型蓄水保土工程7739项,新建淤地坝26座,新修水平梯田3.17万公顷,水利行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68.43平方公里,全社会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9万平方公里,2021年水土保持率达到76.87%,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覆盖。省水利工程运行服务中心、水土保持中心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创建西宁市、海北州2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打造了西宁市“河湖清”高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海北州金银湖水环境修复、青海湖湟鱼洄游通道建设等10项水系连通工程建成发挥效益,完成国土绿化水利配套面积10余万亩,创建1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5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实施3个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督促221座运行水电站安装生态基流监控设施,明确162座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指标并落实生态基流下泄工程措施,河道生态基流保障和监管持续加强,河湖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有效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

这十年,重点水利改革激发活力,工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省到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全面建立,6723名各级河湖长上岗履职,15980名河湖管护员巡河护河,54个河湖长制办公室有序设立,管理范围覆盖全省3518条河流、242个湖泊、203座水库,构建了党政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累计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680项,全省河湖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完成5677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3个国字号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这十年,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持续加强,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健全,水利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以法治建设为基本途径,着力破解影响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法治障碍,不断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水利既关乎民生、又关乎生态,既关乎发展、又关乎安全,既关乎一域、又关乎全局,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重大政治责任”的工作要求,以实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中华水塔水生态保护规划等为牵引,忠实履行兴利、除害、保护、治理职责使命,奋力推进生态安全、资源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工程安全等领域重点工作,为我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作出水利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