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的守望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张静)在青海省门源县的最北面祁连山深处,青海省和甘肃省交界处坐落着一个条件最艰苦、海拔最高的生态管护站——一棵树管护站,这里因为有一棵百年老树生长在岩石上而得名。它是一棵树,却又不仅仅是一棵树,它顽强的精神影响了一群人——生态管护员,他们长期坚守在这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像照顾孩子一般保护着这里的山山水水。
一棵树管护站成立于2014年9月,2019年对该站进行了保护站点标准化建设,建筑面积364平米,面积14659.48公顷,其中核心区2245.69公顷,一般控制区12413.79公顷。在这里有11名专职护林员全年驻守着,也被大家称为“三无”管护站,无水、无电、无信号、交通不方便。
为了解决“三无”问题,大家也是煞费苦心。没有饮用水,管护员们就自制了一个泉眼,把原本硫磺含量很大的河水引流,经过草皮过滤后饮用;没有电,就在管护站院子里建一块光伏板发电,解决基本的用电问题;没有信号,就只能跑到七八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微弱的信号;交通不便,就在管护站盖了两座蔬菜大棚,解决大雪封山后基本的蔬菜问题。
在一棵树管护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隔两年轮换一次人员。“来到这个地方,有时候几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家里肯定照顾不上。”站长张天文介绍。即使条件艰苦,但是还有人来主动申请驻守一棵树,张天文就是其中一个。“2007年,当时我们上一任的站长,因为母亲80多岁没人照顾,所以我就主动申请来这边。”在一棵树管护站,正常情况下,11个人一个月可以轮休一次,要是遇到大雪封山或其他特殊情况,三四个月回不了家也是常有的事。
提及一棵树的生态管护,张天文侃侃而谈,“我们设定了三条巡护线路,有俄堡沟、大东沟、燕儿弯,规定每个月巡护不能少于22天,但是我们一个月平均每人巡护在28天。”一棵树管护站因为地势原因,能骑摩托车的范围有限,大部分地方只能靠徒步翻山,平均每天徒步20多公里。如今的张天文对一棵树管护站情况了然于心,哪里出现过雪豹,哪里经常可以看见岩羊种群,哪里容易碰见马鹿... ...这也是管护员们用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看着这里绿草越来越多,动物种类越来越多,我也很有成就感,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把这里守护好。”张天文认真的说。
这里与世隔绝,管护员们白天巡山,到了晚上就只剩下寂寞和对家人的思念。在张天文宿舍的桌子上,记者看到了一张老人的照片,张天文告诉记者,这是他的父亲。2019年12月,张天文的父亲被查出癌症,领导给了他几天假,让他陪着父亲手术,手术后他便回来上班了。牵挂父亲的他,每天要跑七八公里寻找信号,给家里打电话询问父亲的病情。说到这里,这位一棵树的“硬汉”终于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在管护员的宿舍窗角,记者看到了这样两句话,“一天之计在于晨。”“夏天走了,秋天还会远吗?”询问后得知,这是一位新来的管护员,也是这里最年轻的管护员苏公保才郎写的。他告诉记者,第一句话是他早上巡山前写的,希望自己不会辜负一天的时光,守护好这里。第二句话是回到宿舍晚上写的。“刚来的时候,白天没什么感觉,因为要跟着大家一起巡山,到了晚上实在是无聊,也容易伤感,但是这些我都能克服,到了第二天好像又是信心满满的一天。”苏公保才郎说,以前对巡护员不了解,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来到这里半年后才发现,其实巡护工作政策性和专业性极强。“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充分掌握政策,熟悉业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林业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苏公保才郎说。
门源县副县长喇海峰介绍,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门源县认真贯彻落实《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建设任务,坚持生态立县,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县城,积极探索“村两委+”的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新机制,充分挖掘“村两委”在生态保护、宣传动员、党员带动等方面的工作潜力,通过建立健全祁连山国家公园综合执法机制、打造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强化野生动物保护监测、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措施,有力维护了森林、草原、冰川、荒漠等生态系统多样性,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片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草山退化现象得到遏制。
“下一步,我县将全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强化国家公园管理工作,鼓励原住居民参司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打造特色小镇,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人与日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喇海峰说。